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iconicon-uniE0D1"
>,蒸出来自带甜味,捶出来的黄粿不粘牙,有嚼劲。
要是用糯米,黏得能粘住牙,吃两口就腻了。
我们吃黄粿,要么蘸红糖,要么配咸菜肉末,早上吃一碗,扛饿,上山干活都有力气!”
师傅说着,从仪表盘里摸出个油纸包,打开是切成小块的黄粿,颜色是淡黄色的,看着就很有弹性。
“你尝尝,这是我老婆子昨天刚做的,凉了也好吃,你试试。”
陆帆接过一块,放在嘴里嚼了嚼,果然不粘牙,米香很浓,带着点淡淡的清甜,嚼到最后还有点韧劲,比他以前吃的年糕更有嚼头。
“好吃!
比我以前吃的年糕更Q!”
“那是!”
师傅得意地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了一团,“我们龙泉人做黄粿,讲究‘三蒸三捶’。
粳米要提前泡三个小时,泡到手指能捏碎才行;第一次蒸到半熟,拿出来晾一会儿,再蒸第二次,蒸到米粒开花;第三次蒸透,才能放进石臼捶。
捶的时候要两个人配合,一个人捶,一个人翻,捶足半个钟头,捶到米团能拉出丝来,这样做出来的黄粿才够劲!”
班车驶进龙泉市区时,陆帆一眼就看到了路边的青瓷雕塑——那是个三米多高的青瓷花瓶,瓶身上刻着龙泉窑经典的梅子青釉,阳光照在上面,釉色像雨后的青山,温润得能滴出水来。
花瓶的颈部刻着缠枝莲纹,花瓣的纹路清晰可见,连花芯的细节都做得很精致。
车站门口的宣传栏是不锈钢框架的,上面贴着“中国青瓷小镇——龙泉”
的海报,海报上有个穿着汉服的姑娘,手里捧着个青瓷碗,碗里装着黄粿,配着“千年瓷韵,一口黄粿,品龙泉味道”
的标语。
旁边还有张照片,是大窑遗址的龙窑,依山而建,像一条卧在山里的巨龙。
陆帆按着蓝晓雨给的地址,在车站门口打了辆出租车。
司机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姓叶,戴着副黑框眼镜,镜片后面的眼睛很亮,车里放着龙泉本地的山歌,歌词是“青瓷白,黄粿甜,龙泉山水养神仙,溪水清,竹林密,瓷香飘满千万里……”
“哥,你是来旅游的吧?看你背着背包,还拿着地图。”
小叶师傅一边开车一边问,方向盘上挂着个小小的青瓷平安符,符上刻着个“安”
字。
“是啊,去老吴青瓷工作室,找吴叔。”
陆帆说。
“吴叔?是不是吴明海吴叔?”
小叶师傅眼睛一亮,“他可是我们龙泉的青瓷老匠人!
去年他做的梅子青釉花瓶,在省里的陶瓷展上还拿了奖呢!
我小时候还去他工作室玩过,他教我捏过小瓷狗,我捏得歪歪扭扭的,他还夸我有天赋。”
小叶师傅的车开得很稳,沿着剑川大道往古城方向走。
路边的店铺很多都和青瓷有关,有的卖青瓷餐具,有的卖青瓷饰品,还有的卖青瓷茶具,橱窗里摆着的青瓷碗、青瓷瓶,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
偶尔能看到卖黄粿的小店,门口摆着石臼和木槌,有的还冒着热气,飘着米香。
“吴叔不仅懂瓷,还懂吃。”
小叶师傅说,“他知道哪家的黄粿最地道,哪家的溪鱼最新鲜,哪家的笋干烧肉最香。
你跟着他,肯定能吃到最正宗的龙泉味道。
对了,你吃过龙泉的溪鱼吗?就是石斑鱼,很小,但是很鲜,蒸着吃最好吃,不用放太多调料,就放点盐和姜丝,鲜得能掉眉毛!”
工作室在龙泉古城的巷子里,巷子叫“青瓷巷”
,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很光滑,路边的墙面上画着青瓷制作的流程,从揉瓷土到拉坯,再到上釉、烧制,每一步都画得很细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