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南京南站的玻璃幕墙外,午后的阳光正斜斜地铺下来,像一层融化的金箔,给灰色的建筑镀上了暖融融的边。
玻璃反射着天空的淡蓝,偶尔有云朵飘过,影子在幕墙上轻轻滑过,像谁用手拂过镜面。
陆帆背着帆布包走出出站口时,最先钻进鼻腔的不是想象中城市的汽车尾气,而是一阵淡淡的桂花香——是南京的早桂,开得悄无声息,却把香气揉进了微凉的风里,混着秦淮河畔特有的
iconicon-uniE0D3"
>
iconicon-uniE0D2"
>水汽。
这香气比杭州的桂香少了几分甜腻,多了几分清冽,像刚从井里捞上来的水,沾着点石头的凉。
他站在广场上愣了几秒,目光被眼前的人群轻轻勾住。
有背着双肩包的学生,耳机线从卫衣口袋里露出来,跟着脚步轻轻晃,嘴里哼着模糊的调子,应该是南京本地的民谣;有推着行李箱的旅人,箱子轮子在地面上“咕噜咕噜”
响,停在路边低头看导航,屏幕亮着,上面是老门东的地图;还有穿着蓝色工装的电动车师傅,车筐里放着个透明的玻璃碗,碗里是深紫色的糖芋苗,泡在琥珀色的糖水里,碗沿还凝着点水珠,冒着若有若无的热气。
师傅看到陆帆盯着碗看,笑着问:“小伙子,要去老门东不?十块钱,比地铁快,还能带你看沿途的老城墙。”
陆帆摆了摆手,笑着道谢。
他发现南京的节奏似乎比杭州慢了半拍,连人们说话的语调,都带着点江淮方言特有的软糯,像浸了温水的棉花,裹着人的心。
帆布包在肩上沉甸甸的,侧兜里的甜面酱罐轻轻撞着腿,罐口的保鲜膜还裹得严实,能隐约闻到里面黄豆和黄酒的混合香气——那是张叔的手艺,熬了两个小时的酱,连罐沿沾的一点都被张叔用袖口擦得干净。
他抬手摸了摸包外侧的补丁,深蓝色的土布是李阿婆给的,上面还能看到细微的棉线纹路,那是阿婆缝茶袋时剩下的边角料,陆帆自己缝的补丁,针脚有点歪,却很结实,陪着他从松阳到杭州,再到南京,像个小小的护身符。
掏出手机时,屏幕还停留在粉丝“小桃”
发来的消息界面,粉色的头像旁边,是小桃特意加粗的文字:“陆帆!
南京的鸭血粉丝一定要去老门东附近的‘李记’!
是本地人常去的老店,我上次去的时候,老板老李还送了我一小碟腌萝卜,超解腻!
汤底是用老鸭熬的,鲜到掉眉毛,鸭肝处理得超干净,一点腥味都没有!”
下面还附了张照片,是李记的招牌,木质的牌子上,“李记鸭血粉丝”
五个黑色的字有点掉漆,却透着股让人安心的老味道。
跟着导航往地铁站走时,脚步在广场边的小吃摊前忍不住停了下来。
摊主是个五十多岁的阿姨,头发绾在脑后,用一根银色的发簪固定着,发簪的末端磨得发亮,是戴了几十年的老物件。
她围着藏青色的围裙,围裙上印着“南京味道”
西个红色的字,洗得有点发白,边角还缝了块米白色的补丁,是阿姨自己缝的,针脚细密。
她的摊子不大,铁皮柜擦得锃亮,上面摆着两个冒着热气的大桶,桶身用红色的油漆写着字,一个是“梅花糕”
,一个是“糖芋苗”
,字体圆圆的,像小孩子写的。
阿姨正用小勺子给一个穿校服的小姑娘装糖芋苗,勺子在碗里轻轻转了一圈,确保每个芋苗都裹上糖水,最后还不忘从旁边的小罐里抓出一小撮桂花,撒在碗面上,金色的桂花落在琥珀色的糖水里,像撒了把碎星星。
“姑娘,慢走啊,”
阿姨的声音软乎乎的,带着点南京话的尾音,“下次再来尝我的梅花糕,刚出锅的最香!”
陆帆凑过去时,正赶上阿姨给梅花糕模具加料。
模具是黄铜做的,像一朵朵并排的小梅花,每个“花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