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那就好,没白去,”
阿娟端着一盘刚做好的红烧肉从厨房里出来,红烧肉是深红色的,油亮油亮的,看起来特别有食欲,“晚饭我做了苏州的红烧肉和清炒时蔬,还有你买的糕团,一起吃吧。
苏州的红烧肉是甜的,用的是本地的酱油、冰糖和料酒,炖了两个小时,肥而不腻,入口即化,你肯定喜欢。
跟北方的红烧肉不一样,你尝尝就知道了。”
陆帆点点头,把买的特产放在桌子上,跟阿明和阿娟分享。
阿明拿起一块酥糖,放进嘴里,慢慢嚼着,笑着说:“采芝斋的酥糖还是以前的味道,我小时候最喜欢吃,每次过年,我妈都会给我买一斤,放在家里招待客人。
我那时候嘴馋,总是偷偷吃,没等客人来就吃了一半,还被我妈骂了好几次。”
晚饭很丰盛,苏州的红烧肉果然名不虚传,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甜中带着酱油的香味,还有冰糖的甜味,味道很丰富,比北方的红烧肉更软糯、更好吃。
清炒时蔬是新鲜的青菜,只放了一点盐和香油,保留了青菜的本味,吃起来很清爽。
定胜糕和桂花糕也很好吃,定胜糕甜而不黏,桂花糕满是桂花的香味,让人吃了还想吃。
陆帆吃得很饱,肚子圆滚滚的,特别满足。
吃完饭,陆帆回到房间,整理今天的笔记。
他拿出笔记本,用笔认真地写下:“松鹤楼,苏州百年老店,始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以松鼠鳜鱼闻名于世,是苏州菜的代表。
松鼠鳜鱼的制作讲究‘鲜、香、酥、脆、甜、酸’六味合一,鱼要新鲜(必须是太湖的活鳜鱼),刀工要精准(从背部下刀,切菱形花纹,切至鱼皮不切断),火候要到位(七成油温炸制,炸至金黄色),调料要比例合适(冰糖、醋、番茄酱、生抽、料酒=3:2:1:0.5:0.5,加少量水淀粉勾芡)。
王师傅从业三十年,传承五代人的手艺,用匠心守护着苏州味道——抗战时搭棚子坚持做鱼,疫情时做外卖渡难关。
他的故事让我明白,一道菜的传承,不仅是手艺的传承,更是诚信和坚持的传承,是对美食的敬畏和热爱。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西年(1509年),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中国西大名园之一,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
‘远香堂’的开阔,‘与谁同坐轩’的诗意(扇形设计,苏轼词句匾额),‘香洲’的船形雅致,‘留听阁’的残荷意境,每一处都藏着古人的造园智慧——将自然与建筑完美结合,让人在园子里就能感受到江南的美,感受到自然的宁静。
苏州的味道,是松鼠鳜鱼的精致(百年老店的匠心),是哑巴生煎的烟火(平民百姓的日常),是评弹的软糯(江南的声音),是园林的雅致(江南的意境)。
这些味道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独一无二的苏州——温柔、细腻、有底蕴,让人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再来。”
写完笔记,陆帆看了看时间,己经晚上七点了。
他想起平江路的评弹馆,晚上有一场《珍珠塔》的全本,就收拾了一下,往评弹馆走去。
平江路的晚上很热闹,红灯笼都亮了起来,挂在河边的树上,倒映在水里,像一串红色的星星,随着水波轻轻晃动,特别美丽。
河上的乌篷船还在行驶,船夫的歌声传来,软糯的苏州话,唱着不知名的小调,与评弹馆飘出来的琵琶声、三弦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温柔的江南夜曲。
陆帆走进评弹馆,里面己经坐满了人,大多是老年人,还有一些像他一样的游客,大家都很安静,等着评弹开始。
他找了个靠后的位置坐下,点了一杯碧螺春,跟下午在松鹤楼喝的一样,清香扑鼻。
不一会儿,舞台上的灯光亮了起来,两位评弹演员走了出来——一位抱着琵琶,穿着粉色的旗袍,旗袍上绣着白色的玉兰花,很雅致;一位拿着三弦,穿着灰色的长衫,看起来很斯文。
他们向观众鞠了一躬,然后开始演唱《珍珠塔》,这是苏州评弹的经典曲目。
“方卿二次到襄阳,未到襄阳先断肠……”
弹琵琶的演员开口唱了,声音软得像棉花,带着苏州话特有的软糯,转音时像流水绕着石头,温柔又细腻。
“断肠”
两个字拖得很长,带着点委屈的调子,听得人心里轻轻发颤。
三弦的声音配合得很默契,时而轻快,时而低沉,把方卿的委屈和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陆帆听得入神,手里的碧螺春渐渐凉了,他却一点都没察觉——眼前仿佛浮现出方卿在襄阳的遭遇,心里跟着剧情起伏。
他想起今天吃的松鼠鳜鱼、清炒虾仁、银鱼莼菜汤,想起拙政园的美景,想起遇到的那些善良的人——阿明、阿娟、张阿婆、王师傅、写生的老爷爷……觉得苏州的这一天,特别充实,特别美好,满是江南的温柔和厚重,让人难以忘怀。
苏州的第二天,在评弹的软糯声中结束了。
陆帆知道,明天他还要去狮子林、留园,还要去山塘街吃小吃,还要去体验更多的苏州味道,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在等着他。
但今天的松鹤楼松鼠鳜鱼和拙政园,己经成为他苏州记忆里最珍贵的片段,像无锡的酱排骨、太湖三白一样,深深留在他的心里,成为他书稿里最精彩的篇章,成为他“喂饱千万粉丝”
的足迹里,最闪亮、最温暖的一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