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阳光透过华清大学阶梯教室的玻璃窗,洒在木质讲台上,为这方知识的天地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
江屿身着简约的藏青色衬衫,身姿挺拔地站在讲台上,正侃侃而谈。
每当讲到晦涩难懂的古汉语时,他总会耐心地停下,用生动的比喻和详实的案例,
将那些佶屈聱牙的文字转化为学生们易于理解的知识,同时在黑板上写下精准的注解,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此刻,他正沉浸在“奸雄之谜”
的讲述中,眉飞色舞地剖析着历史人物复杂的性格与命运。
教室里,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不时被他幽默风趣的话语逗得会心一笑,整个课堂氛围热烈而融洽。
然而,就在江屿全神贯注、讲得忘我的时候,阶梯教室一处偏僻的小门悄然打开。
高老师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身后跟着一行人。
他们正是《百家讲坛》节目组的导演和工作人员。
说起《百家讲坛》,它诞生于2001年,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同时问世。
起初,节目组将目标受众定位为文化人,秉持着严谨的学术态度,邀请了众多学术精英作为主讲嘉宾。
第一位登上讲坛的,便是声名赫赫的杨老。
在节目中,杨老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对各类知识进行了深入解读。
然而,由于内容过于高深,形式又相对单调,节目逐渐陷入了曲高和寡的困境。
尽管节目组没有明确的收视率指标要求,但在2003年,央视引入了“末位淘汰法”
,这一举措犹如一阵强烈的风暴,让长期处于收视率吊车尾位置的《百家讲坛》顿时面临着被砍掉的严峻风险。
面对危机,2004年的《百家讲坛》痛定思痛,决心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们开始转变叙述模式,摒弃以往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采用更加口语化的表达,用贴近百姓生活的平民化语言来化解复杂的学术观点。
这一转变犹如点亮了一盏明灯,让节目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收视率也随之慢慢攀升。
今年,节目组邀请了刘心武先生揭秘《红楼梦》。
刘心武先生凭借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研究,为观众带来了许多新颖的观点。
然而,红学研究领域向来众说纷纭,各方学者观点不一,学术争议巨大。
这也导致节目播出后,效果并不理想。
就在节目组为寻找合适的主讲人而发愁时,有人向他们推荐了华清大学的江屿,说他讲三国讲得绘声绘色、别具一格。
于是,节目组决定亲自前来观察一番。
导演魏淑清站在教室后排,目光不由自主地被讲台上风华正茂的江屿吸引。
江屿那充满激情与活力的讲述方式,与传统的学术讲解截然不同。
她心中不禁涌起一个大胆的想法:“换个年轻人上会不会有不同的效果呢?”
随着课程的推进,魏淑清越听越入迷,对江屿的欣赏之情也愈发浓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