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诗传曰:“爱利及民,故曰民之父母”
。
乐只君子”
在《南山有台》一诗中反复出现,只在称颂赞美君子,可以不必理会,本题的关键在于“民之父母”
四字。
只要扣定“君子”
如何施政才能当得“民之父母”
,就不怕文章不切题了。
可是为民父母……是要写“爱利及民”
?“保其所爱”
?还是该以《四书》中所说的“民所好好之,民所恶恶之”
为准?
文中需包容这些意思,却又要立意更高一层,还要扣住《南山有台》全篇。
那么君子不只要作百姓父母,还要作邦家之基,不能一味从仁恕、保育百姓方面写,而要以朝中君子角度,从更高的位置看待百姓。
崔燮思虑再三,提趣÷阁写下“为民父母者,惟不以民视民而已”
。
题前一段先写以民心为己心,如父母掬育子女般不计自身利益,爱民之爱而利民之利。
而起比先重申保育百姓,令治下生民安居乐业之意,再由此引申出欲令百姓安居,则须君子“在朝美政,在位美俗”
,成为朝廷栋梁。
到此处就由题目这一句引入全诗,从君子抚育百姓的德音与百姓对君子的敬爱正反两股对比,最后重归于以民心为己心,视民为子女之意,呼应前篇,紧扣题目。
这一篇虽是现场写就的,但这种主旋律文章本就是他的专长,再加上戚县令之前提点他的那句,他也翻来覆去想得烂熟了。
文章意思皆在心里,只要布局谋篇、雕琢句法,也用不了多少时间。
到中午巡场皂隶过来送水送饭时,他已经打好草稿,校改了几遍。
中午稍微休息,又检查了几遍,正式誊写完成时,才刚过未时不久。
龙门旁已有几个先交卷的小学生,等待凑够人数一道出去。
崔燮看看确实无误,也收起卷子拿到县尊堂前,当面交卷。
戚县令也不抬头看他,先拿卷子看了一遍,脸色渐渐就舒展了,提趣÷阁在卷面上画了个圈,撩起眼皮嘉许地看了他一眼。
戚县令也知道他不会作诗,并没对像别的小学生那样考个诗词对句,挥挥手道:“去吧,后两场也要来考,别以为我圈了你后头就能弃考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