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然而,林行知一天的能量摄入可是将近3400千卡,也不存在注射胰岛素和服用降糖药的可能。
所以,也就有了肿瘤这种造成机体代谢紊乱的临床诊断。
这么想来,临床诊断似乎也有那么一些依据。
不过,林行知也做了除脑颅的全套ct,并没有明显的
肿瘤影像。
也没有出现,上述肿瘤的其他临床反应。
“血酮体的指标也有一些不正常”
林行知看着各项血生化指标,陷入了沉思。
一般情况下,人体血液内的酮体含量在018~11oll,常规方法检测不到。
类似林行知这种大幅增高的情况,一般是因为人体糖代谢发生障碍,迫使肝脏组织加速分解脂肪,又因肝内生成酮体超过肝外组织氧化利用的限度,才造成血中酮体堆积。
临床表现大多为糖尿病患者。
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
胰高血糖素,又称抗胰岛素,本质上是与胰岛素相对抗,起着增加血糖的作用。
这类情况,大多数的临床表现也是糖尿病。
不过,有了之前脑颅ri的相关诊断,林行知得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推论。
“莫非跟大脑异常结构的能量代谢有关?”
林行知的猜测,是有基本依据的。
酮体,是乙酰乙酸、β-羟基丁酸及丙酮三者的统称,而β-羟基丁酸盐和乙酰乙酸盐是除葡萄糖以外,大脑特定情况下的主要能量底物。
婴儿出生阶段之所以需要补充母乳,也是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脂质,有利于髓鞘脂等脑脂的形成。
“如果这样推断的话,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水平的增高,也跟大脑脱不了干系。”
林行知思索道。
或许,之前学校诊所给出的临床判断,饥饿性低血糖,并非是主要病症,而是一种临床反应。
糖作为大脑主要的能量底物,而正常的糖代谢水平,无法满足异常大脑结构的负荷运转,所以出现了短暂的晕眩,自然而然也就伴随着血糖水平过低的临床表现。
酮体水平的增高,也正是因为糖代谢无法满足大脑能量的需求,这才导致大脑启用酮体作为能量底物。
那么,之前时常出现肚子饿的感觉,也极有可能是大脑的一种防御机制!
也就是说,大脑无法正确反馈身体内部情况,只能机械式的模拟肚子饿的神经传导流程。
大脑出现这种误导性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
比如,临床的幻肢痛症状。
幻肢痛,就是某部分患者感受到被切断的肢体仍然存在,
并且感受到了疼痛。
不仅如此,一些手术切除子宫的女性也会拥有这种体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