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今年老师的研究组里本应有两个博士毕业,然而那两个学长的论文都没能达到他的要求,所以不能像同期的博士生一样赶上毕业季。
两人加班加点的同时,同组的其他人也更加如履薄冰,周六的单独指导被排得满满的,每个人都在四十五分钟之后争取着他额外的“十分钟”
福利,他的时间表密得一根针都插不进。
跟我一起入学的还有一个申博成功的硕士生,他已经在国内a类杂志上发过两篇第一作者的论文,由他校的导师推荐来深造。
姚助理告诉我俩,教授周六实在没有空档,只能在组会上跟我们讨论,好在作为刚开题的新丁,粗胚塑形就行,不像其他人已经到了需要根据材质进行手工精制的关键时刻。
姚助理是个做事细致,说话活泼的人,他跟老师年纪差不多,据说是老师的小学同学,大学读的也是本城一家名校的本科,毕业后在业界混了几年,可能还是觉得学校环境轻松,应聘成功之后就一直做了下来。
虽然有老同学的特殊关系,但他对老师就像领导一样敬着,把个秘书做得有规有矩,恬然自得。
这些都是赵学姐告诉大家的,她的消息来源一直是个谜,“教授百事通”
的外号几乎传遍了整个研究生的圈子。
周日去老师家成了我最大的秘密,有时候在组会上听见大家争着问问题,我都会心虚的低下头,感觉自己偷偷占了好大的便宜,很对不起那个硕士生和其他学长们。
老师还跟之前一样从没有说什么,在他的默许下,我成了科研组里最特殊的一个学生,每周都与老师有一段不为人知的独处时光。
这个事实让我时常觉得自己是在梦里,轻飘飘的喜悦里藏着沉甸甸的惶惑:自己何德何能,能够如此幸运?
也许……还是有一些事情可以稍微给我一点底气——
自从我开始为老师每周做一天养胃餐之后,他的胃病再也没有犯过;
我送的两件礼物他每天都会用到,好像还挺喜欢;
他的衬衫和西服不用每周都拿去干洗店打理,日常的熨烫和护理我都能帮他轻松的搞定;
家里的日用品的瓶子也总是满的,因为我定时就会去购买和更换……
不知不觉中,那个公寓成了我周末就会回去的一个家。
而一周七天,我几乎无时不刻不在期待着周日的到来。
平常只要有空,就会上网找养胃的食谱来看,小区周围的菜市场里运来了哪些应季的新鲜菜品,我像个精明的主妇一样,了解得清清楚楚。
不止一次,在拎着菜推开公寓门的时候,我在想,如果每天都能这样就好了。
唉……白天也做梦,我也知道自己是真的够了!
时常有人说,上班真累。
但是打工仔只要不过分ot,下了班总还是可以休息的。
做研究的人却不行,因为脑子不是打卡机,九点上班,六点下班,说停就停。
进入课题的研究就像是在大脑里种下一颗种子,一天二十四小时用脑髓浇灌,没有一秒可以放松。
博士生的日子单调而紧凑,每一天似乎都与前一天没什么不同,然而每一天,我们都像在看不见前路的迷林中探索,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淖或撞上峭壁,重新找回正确的路时,满脚泥泞头破血流,整个人变成了另一个模样,痛并快乐着。
转眼到了年底,博士生的第一学期快得让我怀疑相对论,地球的质量明明没有变,为什么时间的流逝却仿佛加速了十倍。
老师的研究组照例常年无休,学生们可以自己根据情况请假,实验室如果所有人都不在,也会关门几天。
不过就算是大年初一,如果不是周日,老师也会来办公室工作。
这个我刻意留心了,跟学长们聚了几次餐,其中一次就听赵学姐谈起,原来老师的父母很早就去了国外生活,他也是在国外读的博,后来因为科研方向问题,跟了现在学校的一个院士做了两年博士后,之后就留校任教了。
他一年里总有些时间去国外参加会议或访问交流,就会顺道去探望父母亲朋,其他时候就不再额外请假了,即便是中国人特别重视的农历新年。
其实这些事情我有很多机会——比如饭桌上闲聊时,或者偶尔一起坐在沙发上听音乐喝茶放松的时候——自己直接问老师。
但是不知为什么,犹豫再三之下还是没能问出口。
心里面像是有一道坎,想跨过去又不敢,也许不是不敢,是觉得不应该。
老师对我已经够包容的了,我再怎么厚脸皮,也不应该得寸进尺到主动问他不对人公开说的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