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当晚,他们在火塘边架起便携式播放设备。
当磁带缓缓转动,第一句歌声响起时,林见鹿浑身一震??那是《创世歌》的开篇,但旋律中多了一段此前从未记录过的副调,节奏缓慢而沉重,如同大地裂开的缝隙中涌出的回响。
更令人震惊的是,随着歌声推进,房间里的温度似乎悄然下降。
挂在墙上的铜铃无风自动,发出清越的一声颤鸣。
王璐后来分析指出,这段音频中含有大量低于20赫兹的次声波成分,能引发人体内脏共振,造成“灵异感”
或“通灵体验”
。
“这不是录音。”
林见鹿喃喃道,“这是……仪式的延续。”
益农告诉他,普米族有一种古老信仰:人的声音不会真正消失,而是沉入山体、渗入溪流,在特定时刻由自然之力带回人间。
“爷爷说,有些歌必须有人听见,否则灵魂就找不到归途。”
林见鹿忽然明白了什么。
从敦煌的烽燧到锡林郭勒的草原,再到此刻的怒江峡谷??这些声音并非孤立事件。
它们彼此呼应,构成一张横跨时空的声网,连接着生者与死者、个体与族群、记忆与遗忘。
而他所做的,从来不是“采集”
,而是“回应”
。
返京途中,他开始整理一份名为《声音契约》的文件。
其中第一条写道:“任何对传统声音的数字化处理,必须包含三个要素:知情同意、文化语境还原、反馈机制建立。”
他将其提交给“开源声音联盟”
,并提议在全国设立“声音守护员”
制度,由地方传承人直接参与数据管理。
与此同时,“民韵通”
APP因违规使用未经授权的声音样本被立案调查,其母公司股价暴跌。
舆论风向彻底逆转,《人民日报》刊发评论文章《警惕文化AI的殖民性》,引用林见鹿的话:“当我们用算法生成一首民歌时,我们究竟是在致敬,还是在抹除?”
冬天再度降临北京时,国家图书馆启动“百年乡音”
工程,计划用十年时间系统性抢救濒临灭绝的地方方言与口头文学。
林见鹿受邀担任首席顾问。
项目启动仪式上,他带来了一件特殊展品:那卷格日勒交给他的羊皮长调抄本。
如今,它已被制成数字孪生档案,嵌入区块链存证系统,每一笔访问记录都公开可查。
“真正的保护,不是封存。”
他对台下数百名学者说,“是让这些声音继续生长。”
几个月后,一个意想不到的合作提案摆在了他面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希望以《烽燧之应》为核心素材,打造全球首个“人类集体哀悼之声”
的跨国艺术项目,邀请各国艺术家基于本地丧葬音乐进行再创作,最终汇成一部跨越文明界限的《安魂曲》。
林见鹿犹豫了很久。
他知道,一旦进入国际舞台,这些原本属于特定文化的私密声音,将面临更大的解读风险。
但他也明白,悲伤是全人类共通的语言。
他最终答应,但提出三项条件:第一,所有参与国必须提供原生态录音,并附上传承人访谈;第二,作品演出时需同步直播各地实时反应画面;第三,最终成品不得用于商业发行,仅限公益展演与学术研究。
项目启动当天,敦煌再次迎来一支考察队。
这一次,他们不仅带来了最先进的声学仪器,还请来了十二位来自不同民族的吟诵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