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她仰头看着小满,“等我攒够路费,我就去铃兰之家接它回家。”
小满郑重接过箱子:“我等你。”
车开出去很远,她回头望,见那个小小的身影仍站在路口,挥手不止,直到变成一个小黑点,消失在山雾之中。
回到铃兰之家第三天,芸收到一封没有署名的信。
信纸是医院的病历背面,字迹颤抖却清晰:
>“我是一个即将离开世界的人。
>我活了五十六年,做过会计、母亲、妻子,但从没觉得自己真正‘存在’过。
>直到三个月前,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们的直播。
>那天晚上,我第一次对着一盆铃兰说了‘谢谢’。
>现在我躺在床上,不能起身,但我知道,有一朵花正在为我活着。
>请把我种的这颗种子,送给下一个需要它的人。
>告诉他们,即使生命走到尽头,也可以留下一点光。”
随信附着一颗用棉纸包好的种子,还有一张照片:枯瘦的手掌捧着花盆,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叶片上,形成一圈金色的halo。
芸拿着信走进温室时,正遇见陈默在整理南方男孩寄来的花瓣。
那些花瓣已被压制成标本,夹在透明胶片中,准备制成“希望书签”
,赠予报名参加新一期“倾听伙伴”
培训的志愿者。
他看完信,沉默良久,然后说:“把这些花瓣和这颗种子一起,放进‘重生盒’吧。”
“重生盒”
是他们最近设立的新仪式装置??一个由回收玻璃熔铸而成的立方体容器,内部层叠排列着来自不同人的遗赠:一位抑郁症患者去世后家人寄来的最后一封未寄出的信;一名老兵捐赠的战地日记里夹着的干枯野花;还有那位自杀教授女儿遗留日记的复刻页……
每周五晚,“静语仪式”
开始前,都会从中随机取出一件,置于祭坛中央,由一名参与者朗读或展示。
不加评判,不予解读,只为证明:**有些告别,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到场。
**
那天晚上,轮到一位聋哑少年担任仪式主持。
他用手语讲述了一个故事:关于他在雪地里发现一株冻僵的铃兰,如何用体温温暖它,如何每天用手掌摩擦花盆制造震动模拟心跳,最终让它复苏。
他的动作流畅而深情,指尖划破空气,如同弹奏一首无声的交响曲。
芸坐在角落,忽然泪流满面。
她起身走到钢琴前,即兴弹奏了一段旋律??不再是《还在》,而是一首全新的曲子,节奏缓慢,带着某种告别式的温柔。
后来,这首曲子被命名为《回响》。
教育部“铃兰计划”
第二批试点名单公布,新增十五个地区,其中包括三所女子监狱与一家流浪儿童救助中心。
项目组特别注明:“建议引入艺术表达模块,鼓励非语言沟通方式的应用。”
与此同时,网络上悄然兴起一股“阳台革命”
风潮。
越来越多城市居民在自家阳台、窗台甚至消防通道种植铃兰,哪怕光照不足、空间狭小,也要为这个世界保留一抹白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