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但施虐倾向一旦转为受虐倾向,疼痛便很容易满足被动的受虐目的,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痛觉,像其他的不愉快感觉一样,引发了性兴奋(sexualex)并产生了一种快乐的条件,正因为如此,主体宁肯经历这种疼痛的不愉快。
[284]一旦疼痛的感觉变成了一种受虐狂目的,那么,产生疼痛也便以退化的方式变成了施虐狂目的。
在别人遭受疼痛的同时,主体通过与受虐者的认同(identifi)而享受这种受虐状况。
当然,在这两种情形下,并不是疼痛本身被享受,而是伴随疼痛的性兴奋——因此可从施虐的位置方便地得到。
这样,享受痛苦便成了一种本为受虐的目的,但作为一种本能目的,仅仅出现在本能施虐的人身上。
为了全面起见,我可以说,同情不应被视为施虐狂者本能转化的结果,而应被看做是对抗本能的“反向形成”
(reaation)(此后可见到关于差异性的讨论)。
[285]
通过对另一对对立状况的调查——本能的目的分别是看别人和展示自己(用性变态的说法,指窥视癖和**癖),我们就可发现更不同但却更简单的事实。
我们同样可以像在上例中一样假设三个阶段:(1)“看”
作为一种指向外在对象(extra)的行为;(2)放弃外在对象,将窥视本能转向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于是,在转向被动的同时建立了新目的——被别人看;(3)引进新主体,展示自己以让他看。
毫无疑问,主动目的再次先于被动目的,即先自己看再让别人看。
但在施虐狂中却有很大的不同,在窥视本能的情形中,我们可以辨认出早于刚才所描述的第一阶段。
窥视本能的活动起初是身体性欲(auto-erotic)的:它有对象,但这一对象是主体自体的一部分。
只是到了后期,通过比较这一对象才为他人身体的一部分所替代——进入第一阶段。
这一预阶段是非常有趣的,因为它是这一对对立状况的根源,其区别仅决定于在原始情形中哪一因素被改变了。
以下的图示或许可表示窥视本能的情景:
这种一开始便指向外在对象的预阶段在施虐狂中是不存在的,虽然对儿童力图控制自体的这一阶段的构建(stru)并非毫无理由。
必须注意的是,以上所涉及到的两种本能的例子,其从主动到被动的转化及转向自我本身事实上从未卷入本能冲动的全部能量。
即便转化过程本身是强烈的,本能早期的主动方向在某种程度上与晚期的被动方向也是相伴而行的。
关于窥视本能的唯一正确表述应当是,其发现阶段,其自体性欲阶段与预阶段以及最后的主动或被动形式,均是相伴共生的。
如果我们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本能满足的机制之上而不是本能所导向的行为之上,那么,这一观点的真理性就变得清楚了。
不过,从另一角度审视及表征这一事实也是许可的。
我们可将每一种本能生活分为一种分离的连续性系列,在其存在的任何时段内,每一系列都具有同质性(homogeneous),系列间的关系可比拟为熔岩的相继喷发。
然后我们便可将本能的初始喷发描述为一种不变形态而不向任何方面发展。
但在此之后的下一波(wave)便有所变化了——比如由主动变被动,伴随着这一新的特征,后一波便加到了上一波之上,等等。
这时候如果对本能冲动从起始态观察到某一限定点上,那么,我们所描述的连续波动必然会呈现出本能特定发展的图景。
事实上,在本能冲动发展的后期[286],便可观察到它的对立面(被动性),这完全可用布洛伊勒引入的“矛盾(症)”
(ambivalence)予以方便的表述。
[287]
关于本能的发展史及各阶段间的永恒性的知识,确实使我对本能的发展有了明晰的认识。
经验显示,明显的矛盾表现在个体间、群体间及种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当代人身上所表现出的鲜明的本能矛盾,可视为远古的遗传,因为我们有理由设想,在原始人的本能生活中,以不改的形式所表现出的主动性冲动显然比当代人的一般水平更高。
[288]
在自我发展的早期阶段,性本能旨在寻找自体性欲满足,我们已习惯于把它叫做“自恋”
(narcissism),但却从未就自体性欲与自恋的关系做过探讨。
此后的问题是,窥视本能的预阶段(即主体的自身成为窥视的对象)必须在自恋条件之下予以分类,并被描述为一种自恋形成(narcissistiatio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