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194]指弑父和娶母。
——中译者
[195][1935年增补脚注]这句解释我很想把它明确地收回。
我不再相信,来自斯特拉特福的演员莎士比亚是这部作品的作者,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是这样认为的。
自从JT路尼的那卷《莎士比亚证伪》出版以来,我几乎相信,事实上,牛津的伯爵爱德华·德·维尔隐藏在这一笔名的后面。
[1935年,英译者收到这一补充脚注的草稿时,相当吃惊。
他写信给弗洛伊德,请他对此重新加以考虑——不是根据真理或者理论进行考虑,而是根据这一注释很可能给一般的英国读者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考虑到这本书所提到的那个不适当的作者的名字。
弗洛伊德的答复相当宽容,从他一封信的摘译中可看出这一点。
这封信的日期是1935年8月29日,其中写道:“……关于莎士比亚-牛津这一注释,你的意见把我置入那种以一个机会主义者面目出现的异常情境之中。
我不能理解英国人对于这个问题的态度:爱德华·德·维尔肯定同威廉·莎士比亚一样也是真正的英国人。
但是因为这件事情与精神分析的兴趣如此遥远,也因为你对我的谨慎非常重视,所以我准备删去这一注释,或者不用删去,只是加上一句话,如‘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我已不再想强调这一观点’,这由你来决定。
另一方面,这一注释如能在英语版本中完整保留我将非常高兴。
在那里不必害怕同类的自恋防御……”
于是,在1935年英语版本中,脚注中有这么一句话:“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我已不再想强调这一观点。”
]
[197][参见《作家与白日梦》(1908)。
]
[198][这是指威廉·弗利斯(WilhelmFliess)。
]
[199][这一段和下面一段在1924年、1928年和1948年版本中是用小号铅字印刷的。
]
[200][见《自我与本我》(1923),《群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1921)。
]
[201][见标准版,第18卷,第125页以下。
]
[202][见弗洛伊德(1913年)给普费斯特著《精神分析方法》所撰的导言。
]
[203][1935年增注]自从我在自传中写了这几句话到现在,对儿童的精神分析,由于梅兰尼·克莱因夫人和我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的著作而特别地获得了巨大的动力。
[204][见弗洛伊德《非专业者的分析问题》(1926)。
]
[205][最后这一句话是1935年增补的。
]
[206][在德文版中,俄国被漏掉了,无疑这是很偶然的。
作者同意在英文版中再把它补上。
]
[207]系标准版重点论著的符号。
——中译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