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六)精神分析学登峰造极时期(1930~1939)
20世纪30年代,既是精神分析学的顶峰时期,又是弗洛伊德主义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弗洛伊德进一步用精神分析学的观点研究一系列社会现象,如社会组织、宗教起源、文学艺术、战争根源等,构建了一套有关社会文化的弗洛伊德主义理论体系。
这个时期,弗洛伊德的主要代表著作如下:
1.《精神分析新论》(亦译《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它是《精神分析导论》的姐妹篇,也是弗洛伊德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它是弗洛伊德在他1932年所做的演讲基础上成书的,但却是他在《精神分析导论》发表后经过15年研究实践和反思的成果。
该书既是对《精神分析导论》的修正、补充和发展,也是弗洛伊德后期工作的里程碑,出版于1933年,全书共七讲,即从29讲至35讲。
分别阐述了四组不同性质的问题:(1)进一步发挥了梦的理论,提出一切梦均具有性的属性的命题,详述了显梦与隐梦之间的根本区别,关于梦满足愿望的作用与焦虑的梦不矛盾的观点、关于梦的本质即梦的工作过程的发现等问题。
(2)强化了对人格的自我的分析,着重阐述了自我和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以及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与自我、超我和本我以及它们与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
(3)专门探讨了焦虑与本能生活以及女性心理问题,提出女性气质决定于其性器官的功能及其发展状况的理论,并对心灵感应(telepathy)现象、精神分析理论做了解释、应用和展望。
(4)对宗教、教育、宇宙观等问题发表了他元心理学的独到见解。
该书论述许多过去未曾接触过的问题,包括教育的目的、职能和方法,哲学和宇宙观,宗教的特点、职能及其与科学的不相容性,对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的评价等。
其中关于宗教的作用及其与科学相对立的观点有其合理性,其余的一些论点则有明显的谬误。
[113]
2.《精神分析纲要》
这是弗洛伊德最后一部精神分析学的极为重要的代表作。
他写于1938年(82岁),并以德英两种文字发表于1940年。
虽书未写完他已去世,但全书的内容基本上是完整的。
全书共分三部分:(1)心灵及其活动,阐明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相继发展而成的精神结构,具有根本性作用的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性功能从幼年到成年的发展过程,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对梦的解析。
(2)实践任务,阐述了精神疾病的早期根源及其精神分析治疗技术。
(3)理论成就,揭示了精神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本书既是向读者介绍精神分析基本原理的指南,又是他对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精神分析理论全面而精辟的总结。
因此,《精神分析纲要》在弗洛伊德全部著作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114]
它是弗洛伊德晚年探讨社会文明的一部主要著作。
美国著名历史学教授彼得·盖伊(PeterGay)认为,这部书是弗洛伊德集其一生思想大成的著作。
[116]出版于1930年。
该书第一版,一年之内,就销售了1.2万册——在弗洛伊德著作中不算小数目——全部售罄。
1931年又出版了第二版,仍然销路很好。
他从文明发展与人性本能之间的联系和对抗这个基本观点出发,对文明社会的本质、起源、作用和弊端等问题做了集中的阐述。
他认为,人生的目的(或人性的本能)就是追求幸福(happiness),但幸福又是难以达到的。
因为文明除了促进物质工具的进步、个体的力量被群众的力量所代替,同时还忽略了人性的特殊过程,却对人的本能尤其是**肆意否定和横加限制,企图让人在攻击性(aggressiveness)方面做出牺牲。
于是,人们只好求助于爱欲的力量,以所谓的共同的文明生活来避免痛苦。
他指出,攻击本能是反对文明的,而文明又是建立在爱欲之上的,因为在文明的进化中充满着爱欲(生的本能)与攻击(死的本能)之间的斗争。
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的理论剖析了文明社会,痛斥了文明社会的弊端,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性,并把希望寄托在爱欲的力量之上。
这里,弗洛伊德看到本能与文明的矛盾、文明对社会进步的推动、文明的发展日益要求人们群体认同感的加强是颇有见地的。
但是,他忽视文明发展的物质根源,夸大本能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把文明与本能绝对对立起来,认为文明的发展是个性扼杀的观点则流于偏谬。
[115]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