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的定义不明确的用法。
[175]
关于dasIch的观点是相当不明确的。
当然,这个术语早在弗洛伊德之前的时代就被人们熟悉地使用着;但是他本人在其早期著作中提到的明确意义却并不明确。
似乎可以觉察到有两种主要用法:一种用法是,这个术语把一个人的自身(亦译自性、自我,self)作为一个整体(或许包括他的身体)同其他人区别开来,另一种用法是,他把心灵的一个特殊部分的特征表示为具有某些特别的属性和功能。
正是在这第二种意义上,弗洛伊德早在1895年的《科学心理学设计》(弗洛伊德,1950a,第一部分[14])中就用这个术语对“自我”
(ego)做了精心阐述;而在《自我和本我》中用来说明心灵的解剖学(theanatomyofthemind)也是在同一种意义上使用的。
但是,在他的某些中介性的著作中,特别是与自恋有关的著作中,“自我”
似乎和“自身”
更趋一致。
然而,要在这个词的这两种意义之间画一条线却并非总是那么容易的。
[177]
但是,相当明确的是,在1895年的《科学心理学设计》一文中,弗洛伊德尝试对自我的结构和功能做详细的分析之后,他便将这个主题搁置一旁,几乎15年没有再涉及它。
他的兴趣集中在研究潜意识及其本能,特别是性本能方面,研究它们在正常和变态的心理行为中所起的作用。
被压抑的力量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这个事实当然从未被他忽略,而且他总是坚持这种观点;但对它们更仔细的考察却留给了未来。
当前,给它们一个包容性的“自我”
(ego)这个名称也就足够了。
有两个变化的迹象,大约都发生在1910年左右。
在一篇《视觉的心因性障碍》(psyicdisturbancesofvision)的论文(1910i)中,似乎第一次提到了“自我本能”
(ego-instincts)(标准版,第11卷,第214页),它把压抑的功能同自我保存(self-preservation)的功能结合起来。
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发展是关于自恋的假设,这是1909年第一次提出来的,它为详细地考察自我及其在众多有关事物中的作用开辟了道路——例如,在《达·芬奇的童年回忆》(1910c)中,在《施莱伯的病例史》(1911c)中,在《对心理活动的两个原则的系统论述》(1911n)的论文中,在《论自恋》(1914c)的论文中,以及在《论潜意识》(1915e)这篇心理玄学的论文中。
不过,在最后这本著作中出现了进一步的发展:曾被描述为自我的东西现在变成了意识(前意识)“系统”
[systemCs(Pcs)]。
[178]这个系统就是“自我”
的先声,我们已经用这个新的、经过更正的术语对此做过描述,我们业已发现,这个术语和“意识”
的性质之间的混乱联系已经被消除了。
Cs(Pcs)系统的功能已在《论潜意识》一文中列举过,包括下面这些活动如稽查作用(sorship)、现实检验(reality-testing)等,所有这些活动现在都被归并到“自我”
之中。
不过,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对它进行考察将会导致重大结果——自我批判功能(theself-criticalfaculty)。
这种功能以及相关的“罪疚感”
很早便引起了弗洛伊德的兴趣,主要是在强迫性神经症(obsessionalneurosis)方面。
他认为强迫症是把童年时代所享有的性快乐转变为自我谴责,他对这个理论在稍早些时候给弗利斯的信中做了概括说明之后,在他的第二篇论文《再论防御性神经精神病》的第二节做了全面的解释。
自我谴责可能是潜意识的,这种含义已在这一阶段表现出来,并且在《强迫性行为与宗教活动》[(1907b)标准版,第9卷,第123页]这篇论文中做了特别的说明。
但是,正是通过使用“自恋”
这个概念,才能对这些自我谴责(self-reproaches)的实际机制做出说明。
在论自恋这篇论文的第三节,弗洛伊德从一开始便认为,幼儿期的自恋在成人中被取代为对在他自己内部建立的一个理想自我(idealego)的忠诚。
然后,他提出了一种观点认为,可能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心理机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