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女性”
概念,在科学中也是最易混淆的概念之一。
“男性”
和“女性”
的含义至少有三种用法:有时指“主动”
和“被动”
;有时指生物学含义;有时指社会学含义。
第一种含义最为基本,也常为精神分析所用。
比如,当我们在本文中说“力比多”
具有“男性”
特征时,指的是,这种本能总是主动的,即使在目的为被动时也是如此。
男女两性的生物学含义极易确定,因为**(spermatozoa)与卵子(ova)及其功能决定了两性性别。
主动性与有关现象(更强壮的肌肉、侵略性及更强烈的力比多)通常与生物学的男性特征有关。
但又未必总如此,比如在有些动物中,这些特征却属于雌性。
社会学的含义则由对男、女个体的观察所得。
观察表明,无论从心理学或生物学的意义上看,纯粹的男性或女性是根本不存在的。
相反,每一个体都是两性特征的混合体,并兼有主动性与被动性,不管这些特征与其生物学特征是否相吻合[在《文明及其缺憾》(1930a)第四章结尾的一个脚注中,弗洛伊德又讨论了这一问题]。
[128][只是在1905年版中才说“通过弗利斯我熟悉了……”
]
[129][关于女性性活动的发展过程,弗洛伊德在以后的四种条件下进行了更专门的探讨:关于女性同性恋的个案研究(1920a);关于性的解剖学区别结果的讨论(1925j);关于女性的性活动(1931b);《精神分析新论》(1933a)第33讲。
]
[130][1915年增注]精神分析表明,对对象的发现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如在本文所介绍的,是基于对幼儿早期原型的依附。
第二种为自恋的,旨在在人群中重新找到自我。
第二种方法极易导致疾病的产生,但这与该文无关[弗洛伊德在《论自恋》一文的第二部分深化了这一问题(1914c)。
写于1905年的这一段,与1915年和1920年关于该问题的评述并不协调]。
[131]凡认为这种观点具有“渎圣”
的人,可参见霭理士(1913,第18页)关于孩子与母亲关系的观点,几乎与我的观点完全相同。
[132]我对于幼儿焦虑起源的解释得益于一个3岁男孩,因有一次我听到他在黑屋里喊道:“姑姑,请与我说话!
因为黑,我害怕!”
他的姑姑回答道:“那管什么用?你又看不见我。”
“没关系,”
孩子答道,“如果有人说话,就不黑了。”
由此可见,他怕的不是黑,而是见不到所爱的人,一旦他看到她,他也就不害怕了[1920年增注]。
精神分析研究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便是发现了神经性焦虑源自力比多,即这是力比多的转移之物,两者的关系犹如醋与酒的关系。
在《精神分析导论》第25讲中,我又讨论了这一问题,尽管如此,仍不能说已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
[弗洛伊德关于焦虑的最新观点可参见《抑制、症状与焦虑》(1926d)和《精神分析新论》第32讲(1933a)。
]
[133][也许由于疏忽,从1924年之后,这一小标题就被取消了。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