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这是弗洛伊德后期关于群体心理学的主要著作,发表于1921年。
全书共十二章:导言;勒邦(LeBon)对群体心理的描述;关于群体心理生活的其他说明;暗示与力比多;两种人为的群体——教会和军队;其他问题与研究思路;认同作用;爱和催眠;群居本能;群体和原始部落;自我的等级区分;附录。
弗洛伊德系统论述了关于“群体的本质就在于它自身存在的力比多联系”
的理论,其特征是根据个体心理的变化来解释群体心理。
在该书中,弗洛伊德首先介绍了群体心理学的各种特征及维持教会和军队这两个人为群体的心理纽带。
其次,着重探讨了暗示、认同、爱和催眠中力比多联系的作用。
最后,在“自我的等级区分”
假定中,提出了“自我理想”
(ego-ideal)的概念。
后来到1923年发表《自我与本我》时,重新将“自我理想”
确定为“超我”
(super-ego),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104]
3.《自我与本我》
这是弗洛伊德后期的一部主要的理论著作,也是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学的典籍,出版于1923年。
全书共五章和两个附录:意识和潜意识;自我和本我;自我和超我(自我理想);两类本能;自我的依赖关系;描述的和动力学的潜意识;力比多的大储存库。
在本书中,(1)弗洛伊德进一步将心理区分为意识(scious)与潜意识(unscious)的意涵,然后又明确提出并阐释了两种潜意识:一种属于描述意义上的潜意识,即前意识(prescious);另一种属于动力学和系统意义上的潜意识,即弗洛伊德所特指的潜意识。
(2)提出了三部人格结构说(tripartitepersonalitystructure),阐释了自我(ego)从本我(id)、超我(super-ego)、自我分化的过程。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最原始的、潜意识的、非理性的心理结构。
它充满着本能和欲望(desire)的强烈的冲动,受着快乐原则(pleasureprinciple)的支配,一味追求满足;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一部分。
它代表理智和常识,按着现实原则(realityprinciple)来行事。
它既以大部分的经历来控制和压抑发自本我的非理性的冲动,又迂回地给予本我以适当的满足;超我是人格中高级的、道德的、超自我的心理结构。
它以良心(ce)、自我理想(egoideal)等至善原则(perfeciple)来规范自我。
这样,弗洛伊德就从静态的心理地形学发展为动态的人格结构学。
(3)还谈到了自我由于成了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等三个主人的可怜仆人,因而常常激起焦虑信号,成为弗洛伊德晚年新的焦虑论(aheory)的基础。
[105]
4.《抑制、症状与焦虑》
这是弗洛伊德一部后期的代表作,是对压抑与焦虑(ay)及自我防御机制(ego-defenism)关系理论进行修正与补充的主要著作,出版于1926年,全书共十一章。
弗洛伊德通过对恐惧症、强迫性神经症和转换性癔症等病理现象的分析,通过对外部症状与内部自我、本我和超我现实关系的阐释,他解释了焦虑的性质、类别、表现形式及其与出生创伤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自我的各种意识功能,尤其是自我防御机制,如压抑作用、反向作用(reaation)、抵消作用(undoing)、隔离作用(isolating)等在神经症患者和正常人心理活动中的作用;阐明了“压抑”
与“防御”
(defence)两个基本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它们在精神分析中的运用。
本书对理解弗洛伊德学说的基本理念有重要学术价值。
[106]
5.《一个幻觉的未来》
这是弗洛伊德关于文化观和宗教观的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出版于1927年,全书共十章。
早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弗洛伊德就表现出对文化人类学的关注,十几年后,此书的出版则是他由精神病学、心理学方面转向主要研究社会文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标志。
弗洛伊德解释说:“经过了一生浸润于自然科学(医学与心理治疗)之中,我的兴趣重新又回到了从前深深吸引着我的文化(cultural)问题上去,这些问题早在我懂得怎样去思考之前,就深深地吸引着我。”
[107]后来《文明及其缺憾》一书则是他在此书的基础上对文化观的集中而深入地阐述。
本书主要讲了两个问题:(1)文明(civilization)的内涵及其同本能的关系。
他认为,文明是人获取的知识、能力和调节人际关系的规章制度的统一体,其中社会文明与人的本能永远处于二律背反之中,即文明既对人类有益,又是对人性的否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