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徐世昌起初掂量再三,敌视张作霖,支持吴佩孚,不意为其所逐,人之亡于世昌者多矣,而终自亡,岂非天乎?
军阀混战,军队当然远离国家化,而是地方化、实力化,则文人总统视多方仅有名义,就算他为不世出之智多星,也有计穷之时,也有计绌之时,他时而希望他们大打,时而又盼他们息戈止争;不打之际他自然心慌,打起来时不知不觉就打到他自己的头上。
到了1938年,日本侵华军板垣师团长和大特务土肥原求见,徐氏托病辞谢。
日本人找到居间人金梁等往见。
金梁来拜见老师说:日本人请您出任华北领袖,待部署就绪,即请宣统到京正大位,老师不要失却此千载难逢的机会。
此时,徐世昌中国读书人的脾气和性格出来了,他以年老多病精力已衰作为推托。
金梁进一步相威胁:我来不为别的,是为了您的万年,请老师有以自见。
徐世昌一下火了,愤然说:你太浑!
金梁反唇相讥:老师才浑呢!
徐慨然落泪,说:想不到我这把年纪,还碰到这一场!
说罢拂袖上楼。
徐世昌是一个善于规避的幕僚,或者换一种说法,他因幕僚生涯的历练,而善于规避,退一步海阔天空,乃其心理背景。
1918年,他在军阀矛盾纠葛中,得任大总统。
他以文治总统自命。
他善于审时度势,偃武修文。
他热衷复古,编写《清儒学案》《颜李师承记》等大量著作。
他嗜好经史诗文,在总统任内,于中南海西花厅成立晚晴簃诗社,标榜往来无白丁。
名流成员有林纾、樊樊山、易顺鼎、严范孙、高阆仙……当时很年轻的徐树铮也是。
他后来编辑大型集子《清诗汇》。
他也有恂恂自守的儒生气息。
他家传的砚台,在他小时候,被打烂一角,他很心疼,拿漆来黏合,又使用了数十年。
他的砚台上的自撰铭文“老屋数间,古书万卷,四世子孙,食此破砚”
。
又曰:铜雀之瓦,君子之砖,不如此石,硬而且坚。
像这些,甚可表明他对文字生涯的重视,也内在地注重并相信文字的力量,显赫的砖瓦,在他那里,还不如砚台和他的生命意志联系那么紧密。
晚年,他在住宅后院辟有菜畦,这正是他梦寐思之退耕林泉的象征。
他荷锄耕耘,种瓜点豆,颇为自得。
他的结局不错,他真的退隐了,和他早年隐约感到的终局同出一辙。
徐世昌曾经谈道,袁世凯从朝鲜回国以后,有一段时间很冷清。
因为以前的关系,他就到李鸿章的幕僚班子里面去聊天,常谈东北的边疆往事,那些人很喜欢听他的言论,把他看做盖世之雄,每当他到达的时候,有的幕僚就直接以曹孟德呼之,他也不经意地答应着。
后来杨度等人组织国事匡济会,杨氏主张君主制,属于袁世凯左右策划帝制最起劲的。
在袁世凯左右还有另外一个幕班子,则是段芝贵、雷震春、张振芳等人。
这班人则采用不经意地说上一两句的方式,袁世凯也采纳。
袁世凯的为人是表面上大开大合,实际上则是先求稳稳当当,然后再另起炉灶。
当他把国会取消以后,就踏上帝制预谋的阶梯。
到了8月份,筹安会发动以后,大幕就正式拉开。
袁世凯一生稳当,唯独帝制帷幕拉开,则是一着险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