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高适和李杜二人分开后,又遇到了琴师董庭兰,他当时没了收入来源,在长安实在混不下去,如今也是到处流浪胡混。
幸好还有一把琴,偶尔卖艺换取生活费。
董庭兰途径睢阳,在一个小酒馆里和高适碰见,都是不得志的中年人,二人把酒言欢,互诉衷肠,一把鼻涕一把泪,一个比一个惨。
酒喝完了,饭也进肚子里了,到了结账的时候,俩个人大眼瞪小眼的看对方,双手插兜一摸,兜比脸都干净。
可酒家不可能让他们走,没钱结账,那就留下来做苦力,或是押送官府处置,俩个人在各自的领域还算小有名气,这么丢脸的事怎么能让别人知道。
高适赶紧作诗一首,劝解董庭兰结账,而董庭兰是真没办法,他这段日子都没怎么吃饱饭,他身上是真没有钱。
本来就想着来酒家,随便吃点东西填填肚子,可正好遇到知己。
遇到朋友肯定就要多喝些,再吃些好的下酒菜。
不知不觉中花超预算,这可不能怪我。
董庭兰也是囊中羞涩,但最后还是结了账。
又苦了几年,高适四十六岁时,总算是遇到了张九皋,张九皋是张九龄的弟弟,有了张九皋的推荐,高适做了封丘尉,一个芝麻大的官。
虽然是芝麻小官,但是管着税收和治安的大事,关键他总算有薪水可以领,不用再做乞丐到处要饭了。
从这一年开始,高适的运气总算是有了起色。
四十七岁时,高适奉命送兵去,此去一遭让他感慨颇多,接连写了三首诗歌,可写了又怎么样,他就没有红的命,诗歌红,人不红,天生做不了文化红人。
高适看见那么多士兵艰难度日,看见长安以外的地方哀嚎遍,高适是真的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一切,想让上司重用自己,运气这个事业很难说准,半生已经过去的高适愈发的艰难度日。
又在这个职位上混迹两年,一眼能看见头的日子,高适认真思考过,自己的才华始终没得到施展,糊涂日子不过也罢。
不管日子多难过,高适的脊背都是笔直的,这是文人的气节,也是文人的风骨。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
四十九岁这一年,高适思来想去还是下定决心辞职了。
穷苦半生的高适,自己也没想到,天生还能掉馅饼,他也会有时来运转的一天。
前面的努力终究没有白费,他的诗歌还是被人看到了。
辞职不久后,梁丘将他引荐给哥舒翰,由此高适成了左骁卫兵曹参军,并立即赶往当时的前线河西。
没想到从未参过军的文人,能在军营中如鱼得水,高适文能写出现象极流量诗歌,武能安邦定国,的确是有才华之人。
哥舒翰位高权重且是朝廷红人,他十分看重和欣赏高适。
有他的欣赏,高适一步步升迁。
安史之乱后,高适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潼关这个位置在军事上非常重要,相当于长安最外边的屏障。
安禄山用各种计策引诱哥舒翰出战,但是哥舒翰就是不为所动。
可玄宗李隆基坐不住了,他命令哥舒翰出城迎战,结果一败涂地,哥舒翰被俘。
高适面见玄宗李隆基,讲述战败原因,又对时局进行透彻分析。
高适口若悬河的说了一通,玄宗李隆基心想正愁没有合适的人打仗,这个人不就来了。
高适说的这样有条有理,肯定能扭转乾坤。
皇帝当即命令高适去辅佐太子李亨,不久后李亨登基为肃宗,任命高适为淮南节度使。
安稳的日子没过两天,永王李璘又叛乱了,皇帝让高适前去平乱,高适不负所托,平定了永王李璘。
苦熬几十年,高适用战功证明自己的实力。
但高适的老朋友李白可就惨了,李白连给永王写十一首诗,这不就是将自己钉在了叛军的板子上。
现在永王没了,李白也跟着入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