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之后是两人像拉锯战一般的几个回合,终于屡受刺激而无法发泄的瓦尔特再也无法克制,他冲进埃里卡的家强暴了她!
权力关系完全翻转,爱情也被消磨殆尽,一厢情愿的性幻想被还原成心灵的苦痛与肉体的创伤。
问:如果我没有领会错的话,您认为这封信是本书的关键段落,所以你选中了它?
答:是的。
在这之前,埃里卡一边极端轻蔑地拒绝瓦尔特,一边因为爱的妒忌毁掉一个女孩弹琴的手。
这样残忍的示爱的确让人触目惊心。
亲情也同样触目惊心。
相依为命的母亲对40岁的她像对孩子一样的看管,无处不在的电话追踪简直令任何一个正常人疯狂。
爱与伤害从来就是双刃剑,这是老生常谈,新鲜的是,耶里内克在这里写的并不是爱,而是一场充满病态、索取、羞辱与挫败的战争。
当控制权易手时,她终于忍受不了孤独和自我煎熬,去找瓦尔特,向他投降了。
她是如此期盼有人把她从濒临窒息的孤独中拯救出来,以至屈尊渴望受虐,但问题是,她受虐的渴望完全是她的性幻想,一旦实施,她便全盘崩溃。
而耶利内克的智慧表现在:瓦尔特最后的致命一举,恰恰是埃里卡信中所要求他做的,问题的滑稽与残忍之处,恰恰在于这里,没有经过爱也丧失了爱的能力的埃里卡希望他做的只是她的白日梦,而一旦他真的做了,给她造成的伤害却是致命的。
问:您是说,爱在这里完全成为了一个幻象?
答:是的。
对于她,也许是溺水者乞求的一根稻草。
对于他,爱被性所终结,忘却比弹响一个音符更轻松。
这是多么深刻的隐喻!
在这个粗糙的欲望化的时代,爱已不知沦为何物,爱是如此艰难,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埃里卡最后都再次回到了母亲身边,一个人竟然只能从一直伤害自己的亲人那里找回爱,岂不是令人痛彻心肺!
在电影中,最后的音乐仍然是贯穿全剧的舒伯特的《冬之旅》———音乐教授因音乐而骄傲,而音乐却把她的爱与青春彻底埋葬。
问:那么在看过小说之后,您还认为电影是一个成功的改编么?
答:我想,也许电影《钢琴教师》对原作压根就是一种误读。
但那又算什么呢?在阅读思考中,一切阅读其实都是误读,作者、读者与文本之间,向来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读者永远无法重塑作者的所有意念。
但在现代文学的理论里,“误读(misreading)”
乃是一种创造性的校正,每一个读者通过阅读而再次诠释了作品;通过阅读而参与了作品的再创造。
电影也一样,观众是通过观看而参与了作品的再创造。
于是《钢琴教师》的误读是多重的———读者对原作的误读,评论家对原作的误读,导演对原作的误读;影评人对电影剧情故事的误读;观众对电影内容的误读;观众对影评文字的误读……包括我对《钢琴教师》的感受,无疑也是一种误读———因为真正开启答案的密钥只在原作者手中掌握。
而在文学艺术的大世界里,误读恰恰显示了作品中社会与人性的丰富层面,这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这部小说原作的阅读方向如此多元———它应当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如果它原有的音乐感被我们的翻译准确译出,那么我相信它比目前我们看到的这部书更具震撼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