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因此,巴别尔那种“用最直接的方式”
将事件和人物呈现给读者的小说,就成为文学的一个异数、或是传统现实主义的“叛徒”
。
巴别尔的作品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出版后,如同飓风一般横扫文坛,迅速引起关注和好评,因为他确实“颠覆”
了原有的“现实主义方法”
,创造了“另一种现实”
,他的作品为既定的文学模式,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新鲜血液。
问:再就是,我有一个显得拙劣的假设,但请允许我坚持这种拙劣:就是假设巴别尔的生活中没有战争,他和骑兵军的哥萨克人没有这样直接的接触,那么巴别尔能够写下的是什么?他小说中的那种力量还在不在?因为“现实”
在许多时候并不是呈现得那么极端和暴烈。
答:我觉得像巴别尔那样的作家,即使没有经历战争和骑兵军,他的作品也会是与众不同的。
因为他的灵魂始终动**不安,对“现实”
与“自我”
的质疑,使他的写作与一切的现成秩序都可能发生潜在的心理冲突。
(优秀的作家也许大多是这样)只是,《骑兵军》中的那种“力度”
,(生命与尊严、死亡与荣誉、文明与野性)除了记述战争之外,是否能找到更合适的载体来加以挥发,并达到那样的极致,我也难以假设。
因为文学作品的基本素材———故事本身的“质地”
:软硬、疏密、浓淡、险夷等等,就已经决定了小说对“力量”
的承受程度。
有些故事先天就注定是无法“受力”
的。
所以,从作家的选材,便可大致窥见写作者的精神取向。
为什么有些作家只对庸常的琐碎生活感兴趣,而有的作家,总是钻到历史的深洞里,试图把某种稀有矿石掏出来……
巴别尔的创作经历,实际上已经为这个问题做了注释。
他26岁那年,在苏波战争前夕,主动请求去骑兵军做战地记者。
此前,他就已经有了多次离奇而冒险的战争阅历。
这里似乎有一种宿命的意味,就是说,那个戴着细圆边儿眼镜的“柳托夫”
,日后是一定要成为享誉世界的作家“巴别尔”
的。
并不是布琼尼的“骑兵军”
成就了巴别尔,而是巴别尔成就了《骑兵军》。
因为巴别尔不是被迫或是无意中撞上了骑兵军的一切,那匹“马”
是他自己跨上去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写作的人,选择了什么,也许就会成就什么。
问:在另一类作品里,骑兵军的这些战士完全可能是一些更有光环的“英雄”
,在我以往看到的小说中,将他们描述成英雄的可能性更大,似乎也更合理。
它使我疑惑的是,英勇和残暴之间的距离在哪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