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莫:好像会出现另外一种文学了。
起码是那种我们熟悉的现实主义的巨作出现的可能性少了,难度非常大了。
倒可能出现一些技术至上的小说,或者是我难以想像的品类。
北:我想问一下你们这批作家会不会是最后一批具有乡土经验的作家?现在,在农村的一些作家,他们的思想同样也被电视、网络这种强势的传媒所统治和控制着,他们的想像可能也已经被抑制了,那么你们的那种乡土经验是不是以后会很难体会到了?
莫:这方面是很难了。
但乡土作家还是会出现的。
我们一提到乡土,马上会联想到农村,贫困,封闭,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乡土,这个乡土和每个人的童年环境有关,甚至是可以画等号的。
乡土也未必是乡村,一个上海作家他在里弄里长大,上海就是他的乡土。
在北京胡同里长大的孩子胡同就是他的乡土。
现在这些少男少女写的小说你也可以理解成一种乡土小说。
酒吧,电影,电脑,游戏,扩展一下也可以看成是乡土,当然,这种乡土和过去的乡土肯定是不一样的。
由于各自乡土的不同,每个人对乡土的留恋也就显得不同,每个人的个人趣味也就不同了。
北:我是觉得这样会很危险。
因为以前建立的关于文学最基本的观念都会被推翻,因为文学最重要的是人的最本始的经验。
在现在的这种生活状况下面这种本真的经验实际上是不存在了。
莫:这个问题其实我们早就遇到了,我们好像感觉它是突然出现的似的。
在六七十年代西方作家已经面临这个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现代派?出现新小说?某一种资源被挖掘到一定程度差不多枯竭的时候,后面的作家就必须“另谋生路”
。
作家和读者都由此分成了各种各样的群体,因此小说也就变得丰富多样了。
好像我们的面前出现了好多条道路,每一条道路看起来又都通向光明,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
谁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对一个时代的小说作判断的话,浅谈还可以,一旦深入就会陷入到自己设置的矛盾中。
北:影响好作品出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是刚才谈的,还是商业化,还是其他?
莫:现在好作品还是很多的,而且什么是好作品,标准也不一样。
当然对那些经典,看法还是比较一致的。
我觉得我们不要期待每一月每一年都有大作品,不要那么急功近利。
天天都出经典,经典也就不是经典了。
我甚至可以斗胆地说,大多数经典都是不经意地完成的,如果一个人发誓要写一部经典,写出来的,往往是对已有经典的复制。
因为经典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原创,而原创的东西,需要时间来证明,一个作家,写出了一本书,被历史证明是经典,但这个作家,在作品完成之后,我想,应该是战战兢兢的,自己拿不准的。
当然也有特别自信的作家,在还没有写完一本书时,就自认为写出了经典,这也是一种了不起的心态。
北:可是一个创作的整体平庸期也确实影响大作品的出现。
莫:我们看一下唐诗。
盛唐有李杜,这是高入云霄的,谁也攀登不上去的。
而在中唐则出现了一个创作的“高原”
。
都写得很好,但无法与李杜相比。
我觉得我们的小说现在就是进入了一个“高原期”
。
它比六十年代的确高得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