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初,礼部侍郎亲故移试考功,谓之别头。
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奏罢,议者是之。
元和二年,置东都监生一百员。
然自天宝后,学校益废,生徒流散。
永泰中,虽置西监生,而馆无定员。
于是始定生员:西京国子馆生八十人,太学七十人,四门三百人,广文六十人,律馆二十人,书、算馆各十人;东都国子馆十人,太学十五人,四门五十人,广文十人,律馆十人,书馆三人,算馆二人而已。
明经停口义,复试墨义十条。
五经取通五,明经通六。
其尝坐法及为州县小吏,虽艺文可采,勿举。
十三年,权知礼部侍郎庾承宣奏复考功别头试。
初,开元中,礼部考试毕,送中书门下详覆,其后中废。
是岁,侍郎钱徽所举送,覆试多不中选,由是贬官,而举人杂文复送中书门下。
长庆三年,侍郎王起言:“故事,礼部已放榜,而中书门下始详覆。
今请先详覆,而后放榜。”
议者以起虽避嫌,然失贡职矣。
谏议大夫殷侑言:“《三史》为书,劝善惩恶,亚于《六经》。
比来史学都废,至有身处班列,而朝廷旧章莫能知者。”
于是立史科及三传科。
大和三年,高锴为考功员外郎,取士有不当,监察御史姚中立又奏停考功别头试。
六年,侍郎贾餸又奏复之。
八年,宰相王涯以为“礼部取士,乃先以榜示中书,非至公之道。
自今一委有司,以所试杂文、乡贯、三代名讳送中书门下”
。
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方其取以辞章,类若浮文而少实;及其临事设施,奋其事业,隐然为国名臣者,不可胜数,遂使时君笃意,以谓莫此之尚。
及其后世,俗益媮薄,上下交疑,因以谓按其声病,可以为有司之责,舍是则汗漫而无所守,遂不复能易。
呜呼,乃知三代乡里德行之举,非至治之隆莫能行也。
太宗时,冀州进士张昌龄、王公谨有名于当时,考功员外郎王师旦不署以第。
太宗问其故,对曰:“二人者,皆文采浮华,擢之将诱后生而弊风俗。”
其后,二人者卒不能有立。
宝应二年,礼部侍郎杨绾上疏言:“进士科起于隋大业中,是时犹试策。
高宗朝,刘思立加进士杂文,明经填帖,故为进士者皆诵当代之文,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
又投牒自举,非古先哲王侧席待贤之道。
请依古察孝廉,其乡闾孝友、信义、廉耻而通经者,县荐之州,州试其所通之学,送于省。
自县至省,皆勿自投牒,其到状、保辨、识牒皆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