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因此,深得关中地区民众拥戴。
关中地区,在秦时修建了郑国渠,两岸农民深得灌溉之利,土地肥沃,田赋是第一等的,是汉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之一。
兒宽了解到,郑国渠上游南岸高卯之田仍然十年九旱。
汉朝初年,这里“百亩之收,不过百石”
,仍有一部分人民衣食不足。
兒宽首倡开凿六辅渠。
得到汉武帝的同意后,兒宽征发民工,在郑国渠上修筑了六条渠道,史称“六辅渠”
,使两岸高卯之地得到灌溉,原来的郑国渠发挥了更大的效益。
为了做到避免纠纷、合理用水、上下游兼顾,兒宽还制定、颁布了“水令”
,使人民按令用水,上下相安。
这些措施很快使关中地区出现农业丰收、经济繁荣的局面。
兒宽十分关心民间疾苦,收缴租税的时候,对一些丰歉不同的地区和农户进行适当调整,对一些贫弱户和因故不能及时缴纳的可以延缓和减免,因而赋税征收速度较慢。
后来,因军务用粮紧急,朝廷令左内史征收赋税。
于是,大户赶牛套车,小户担挑背负,交粮路上人车连绵不绝。
结果,赋税任务不但没有落后,反而成为完成最快最好的。
汉武帝愈加惊奇兒宽的才能。
汉武帝为了督促各地官员都重视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特意下诏表彰兒宽。
这表明了汉武帝对农业的重视,也道出了他兴修水利工程的目的是在于发展农业生产。
太始二年(前95年),时郑国渠竣工已逾百年,多年失修,效益大减,长安粮荒严重。
于是,赵中大夫白公复奏请穿渠引水。
该工程首起谷口,尾入栎阳,长200里,溉田4万余顷。
为纪念白公功绩,该渠被命名为“白公渠”
,后称“郑白渠”
,泾阳县百姓习称“白渠”
。
白公渠使用寿命从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到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是引泾诸渠中使用最久的一条。
班固曾经在《西都赋》中说:“郑白之沃,衣食之源。”
除此之外,在关中地区的水利工程还有灵轵渠、成国渠,等等。
水渠纵横交错,形成一个广大的灌溉网,对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汉武帝时期的水利工程并不仅限于关中和关东地区,还推广到新疆、宁夏、内蒙古、云南等最边远的地区,当时的人均占有溉田面积约0.4亩。
汉武帝一朝开发并受益的大中型农业灌溉水利工程,大约占秦至两汉400年间全部水利工程总量的50%。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