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向圣地出发
banner"
>
惊险出关
据统计,历代西去求法的高僧有两百人左右。
自魏晋到隋唐时期,高僧西行求法越来越盛行,梁任公、梁启超称之为“一千五百年前之留学生”
,而玄奘无疑是其中声誉最佳、成就最为突出的。
西行求法的人大多都选择陆路,据梁任公的统计,循陆路者约一百一十人,循海路者约三十四人。
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陆路在当时较为安全。
玉门关以西有很多佛教国家,沿途寺院极多,食宿都比较方便,各国君臣也很尊敬僧侣,不会有政治阻力。
第二,西域处在中国与印度两大文明之间,是参学的好场所,有很多僧侣没有走到印度,最终就在西域就地学习,我国第一个出家的和尚朱士行就是一个先例。
第三,有人觉得沙漠危险,但其实沙漠只是很小的一段路程,自汉朝以来通西域,中原和西域的往来已经长达几百年了,这是很大的鼓励。
第四,当时的海上交通还不发达,唐朝中期以前,海路甚为危险。
第五,僧侣们可以在西域练习梵文,西域相当于是留学生的语言训练班。
古时的西域,大致范围从今日的新疆起,西至中亚细亚,南至印度等地。
所谓的西域各国,在玄奘所处的时代有不少是属城邦形态的,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隶属于大国的小国也被称为“国”
。
汉朝以来,大体有南、北两条通道通往印度,南道是由敦煌越沙漠至古鄯善国故地,然后沿阿尔金山到于阗,再转道西北至莎车。
从巴达克山(阿富汗西北境,与新疆接壤)南下翻越大雪山(兴都库什山),就可以进入克什米尔地区了。
北道也是从敦煌出发,向西北至伊吾(今哈密),一路经过吐鲁番、焉耆、龟兹(今库车)和疏勒,再绕过葱岭向西南行,最终进入克什米尔。
大体言之,两条路都是沿着天山山脉之南的大戈壁沙漠的边缘,只不过南道是沿南缘;北道是其北缘。
两道最终都从帕米尔高原向南进入克什米尔。
其中北道的库车、南道的于阗,以及克什米尔,自汉以来就是中国通印度的三大交通重镇。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八月,长安一带关东、河南及陇右(陇山以西)地区都发生了严重的霜害,庄稼颗粒无收,各地百姓都遭遇了饥荒,甚至有卖儿卖女的情况发生,朝廷最后无计可施,只得下诏“准许饥民随丰四出”
,就是准许饥民到各处自由觅食。
这对于玄奘来说是个好机会,当时有一位来自秦州(今甘肃天水)的僧人孝达,到长安研究《涅槃经》,正好准备返回秦州,玄奘就和他一起上路,共同走了一程。
到了秦州后,玄奘在那里住了一个晚上,又遇到了要去兰州的客商,就和他们结伴同行了。
在兰州,玄奘又恰巧认识了一个凉州(今甘肃武威)人,他要送官马去兰州,于是同意和玄奘同行。
凉州是河西走廊的第一个重镇,是丝绸之路上的商业集散地,各族商人往来穿梭,很是热闹繁华。
与此同时,凉州也是防备吐蕃、回纥的军事要地,朝廷在此设有都督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