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来自于每年的托市收购,而当时直到现在,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普遍对米价看涨,农民惜售心理和米商们的囤积欲望都很强烈,由中储粮代行的政府托市收购对市场的调控力正在受到挑战。
应该说,到目前为止,中储粮以其占市场份额10%不到的收储能力,较好地完成了国家粮油市场调节任务。
中国粮油市场在发展,中储粮的思路也在改变。
2007年4月从贵州省副省长调任中储粮总公司总经理的包克辛说,“中储粮服务宏观调控的效果和效率,还不能令人十分满意”
,“国家粮食宏观调控向前直接惠及农民,向后直达终端粮油市场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中储粮的业务仅局限于储备环节,产业链条太短”
,势必影响中央对粮价调控的成效。
支撑包克辛思路的理由至少来自两个实例。
一是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期间,中储粮总公司应国务院要求,从各省市储备库向灾区调动大批原粮。
但是粮食运达时才发现,当地粮食加工企业受灾严重,无法对原粮进行处理加工,而调往灾区的成品粮数量有限,灾民吃饭一时仍成了个大问题。
此次教训使国家粮食管理部门和中储粮总公司形成共识:需要筹建大型稻米加工企业,对国内成品粮市场具有相当的话语权和调度能力。
二是某年豆油上涨过快,在国务院的要求下,中储粮拿出20万吨大豆原油投放市场,结果发现市场无动于衷,原来,这些原油被某跨国粮企全部吃下囤起来了。
这样的被动局面只是在中储粮向中粮等国内粮企定向投放储备豆油,由它们按调控价出售小包装食用油后才得以改变。
这些情况使中储粮更加坚定由“大粮仓”
向“大粮商”
的角色转变。
2010年,因受到中储粮模糊了“政策性”
与“经营性”
定位的质疑,当年的夏粮收购,国家引进了中粮、华粮和中纺参与其中,中储粮执行收储的特权一时被打破。
此后10月,因牵涉到助推粮食收储市场价格影响粮价调控之议,中储粮又被叫停了“储备吞吐轮换”
粮油之外的所有商贸业务。
此一波折虽打断中储粮角色转变的步伐一年时间,但波折过后,中储粮专储地位得以重新确认,它的步子迈得更大,经过短短的两三年时间,中储粮全产业链轮廓已经开始显现。
在上游的收储,中储粮开始主动向前延伸,通过为农民提供无息生产资金,购置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到秋收农户交粮时再用粮款抵扣的方式,大范围开办“三农服务社”
。
据中储粮内部人士介绍,仅在河南省范围内,中储粮就开办了超过2万个“三农服务社”
,基本上覆盖了河南的所有乡村。
目前,中储粮的订单农业面积已经超过了1130万亩,正计划将这种方式在全国主要产粮大省推广,以进一步控制上游粮源。
在中游的加工环节,中储粮积极与各地方粮企合作,积极扩充食用油、大米、小麦等的加工能力。
以食用油加工为例,按照2008年国内公开的油脂加工企业排序,在前10位益海嘉里、九三油脂、中粮、嘉吉等公司中,还看不到中储粮的影子,而据中纺集团的一位高层说,目前(2012年)中储粮年粮油脂加工产能已经上升至接近300万吨,排名上升至第6或第7位。
在下游的销售环节,中储粮在上海正式推出中包装的海上花食用油,2011年年底则推出小包装食用油,与金龙鱼、福临门等小包装品牌食用油竞争市场。
截至2009年底,中储粮从事粮油加工业务的企业共有74家,业务范围涉及大米加工、面粉加工、食品加工、玉米加工、油脂加工等多个领域,其大米年加工产能已超过150万吨,面粉超过100万吨,植物油超过150万吨。
据了解,中储粮不仅从粮油仓储扩展至下游加工、贸易、物流等环节,还开始进军种业,培育自己的种企实体。
(二)中粮:打造全产业链,向跨国粮企看齐?
在中国粮企中,全产业链提得最早、喊得最响的莫过于中粮集团。
这家老牌国有粮油贸易企业,在2004年以前的周明臣时期,就已经在国资委主管的一百多家央企中崭露头角,转变成为粮油贸易加工一体化企业,初步形成食品加工、粮油贸易、粮油期货与金融服务、酒店房地产业四大核心主业,并通过香港借壳上市及股权多元化,在完成中粮生存的同时,成功实现了中粮与资本市场的对接。
周明臣之后,宁高宁从华润集团空降掌管中粮。
宁高宁延续其在华润时期惯用的扩张手法,展开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截至2010年11月,中粮旗下已形成中国食品(0506.HK)、中粮控股(0606.
HK)、蒙牛乳业(2319.HK)、中粮包装(0906.HK)四家香港上市公司,以及中粮屯河(600737.SH)、中粮地产(000031.SZ)和丰原生化(000930.
SZ)三家内地上市公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