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从这可以看出孔子是不希望革命的。
其实凡是评论一个人,必须仔细考虑其所处的时代。
孔子是东周人,自然不能露骨地批评周朝的缺点,只能婉转地表示虽已尽美但未能尽善。
世人论孔子之学,务必要好好探究一下孔子的精神,如果不能以入木三分的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必有流于皮相之虞,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意义。
所以我一再主张人生处世,如果不想误入歧途,首先要熟读《论语》。
随着现今社会的进步,欧美各国的新学说不断传入。
其实,这些新东西在我看来,仍是古老的东西,跟东洋在数千年前所倡导的完全一样,只是表达方法不同,更善于措辞罢了。
虽然欧美诸国日新月异的新成就值得我们研究,但也不要忘了,在我们古来传承下来的文化之中也有不能抛弃的东西。
天不罚人
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孔子在这句话里所讲的“天”
,我想“天”
就是天命的意思!
孔子所谓“获罪于天”
,我认为是指人们无理地模仿或做出了不合乎自然的行为,结果必然给自身招来恶果。
到了这时,纵想逃脱责任,但“自作孽,不可活”
,如此恶果乃是报应。
这也就是“无所祷”
的意思。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有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孟子在《万章》篇中也说:“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也就是说,如果世人因无理地模仿或不合大自然的行为而获罪于天,天并不会采取什么有形的方式来惩罚他,但会以其周身之事令其感到痛苦不堪。
这就是所谓的“天谴”
。
人类想尽办法避免天谴,但无论如何都躲不过。
就像自然中四时运行,天地万物生长一般,这都是天命,人自然也不能例外。
因此,孔子在《中庸》的一开始就说道:“天命之谓性。”
人无论如何祈神求佛,只要做出不合理的事,不合自然的行为,则因果报应必然加在他身上,绝无侥幸。
因此,除非行自然之大道,不做任何不合理的事,问心无愧,方能产生像孔子在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时那样相当的自信,由此获得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所。
观察人物的方法
佐藤一斋先生认为,根据初次见面时的第一印象来判断一个人,是最正确、最不会发生差错的人物观察法。
在其著作《言志录》中,有这样一句话:“初次见面时对人的观察判断,多半无误。”
正如一斋先生所说,初次见面时,好好观察判断一个人,多半不会有错。
而经常见面之后,次数一多,由于种种考虑,反易导致不正确的判断。
初次见面时,对一个人并无成见,也不掺杂各种考虑和私情,这样的观察处在一个最佳的状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