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因此,归纳起来可以作如下的解释:如果单纯就职务表面的要求去做,这是俗语所称的“例行公事”
,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按照规定行事,遵照命令去做。
但如果是抱着兴趣来处事的话,那么就不同了。
那是发自内心的,认为这样做好,那样做较好,或者这样做的话将会有如何如何的结果等等。
总之,再加上自己的欲望与理想去做,才称得上感兴趣。
这便是我对“兴趣”
二字的见解。
虽然兴趣的明确定义我不知道,但必须强调的是:一个人对他所担任的职务一定要抱有兴趣才好!
更进一步说:既然作为人而存在,我们就应该抱着像人那样的兴趣来尽心做事。
总之,如果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能持有兴趣,且将个人的兴趣积极提升,那么你的功德就能在社会上出现。
即使不能达到这种境地,只要你兴趣十足地去做,那么,工作起来就有精神。
反之,如果仅照章行事,从事一些无兴趣的工作,那么工作就没有生命,没有意义,只能说是躯体的存在罢了。
有本书提到养生法,说如果一个人到了人老珠黄不能活动时,虽然生命犹存,但每天只靠吃饭、睡觉来打发日子,那不算有生命,只是躯体的存在。
因此,一个人衰老了,即使身体行动非常不灵活,若还能以心立世者,才能算是生命的存在。
诚然,人都希望能以生命存在于世,而不想以躯体存在。
这道理我们老年人要时常铭记在心。
另外,如果被人说了一句:“那个人是否还活着呢?”
那么他的意思是指被问者大概是一个以躯体存在的人。
如果这样的人占多数的话,那么日本就不会生气勃勃。
现在,社会上有不少知名人士被人怀疑“那人是不是还活着”
,这就是指其躯体而言。
所以,经营事业的道理也一样,事业不应该是死板地去做,而应该对它抱有兴趣。
没有兴趣,就不能唤起工作热情,恰如木偶人一样。
因此,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尽量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做,即使不能完全如愿以偿,但至少总会满足自己一部分的理想或欲望。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语道破了兴趣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说,一个人对自己的职务不能不满怀热忱。
道德应进化吗
道德这种东西,是不是也能像物理、化学那样地逐渐进化呢?也就是说,道德是否会随着文明的进步而进步呢?这话似乎不太好理解。
但正如前面所说,宗教信念是可以强化道德的。
因为社会对道德的解释是渐渐在演变的,本来就已经是从理论上推导出来的道义心,因伦理关系才获得维持。
道德一词是发源于中国古代唐虞之世所说的王者之道,所以,道德一词起源得很早。
进化不只是对生物而言,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古代的东西都应自然地进化。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生物的进化,不少东西不也都逐渐地发生变化了吗?进化论本来是针对生物才发展出来的,但是,如果反复研究,把研究的结果推广到非生物世界,也能适用。
即使不是生物,也是在逐渐推移变化的。
与其说是变化,不如说是向前进步。
不知是在什么时代产生的礼教,在中国提倡了“二十四孝”
,列举了种种孝顺的故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