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食积发热外因饮食不节,内因脾胃虚弱,脾胃运化不及,使饮食停聚胃中,积而不化,郁而化热,形成一种内热,这种内热不能被及时消导,给身体造成一种发热的症状,这就是饮食不化而生热的结果。
小儿食积发热多发生于学龄前幼儿,是现代育儿较常遇到的麻烦,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陡增。
临床常表现为体温升高,或手足心热,或午后潮热,或身热不扬,或烦躁不安,面红耳赤、脘腹胀满、口臭、舌苔黄腻。
西医对小儿食积发热尚无明确的共识,通常食积发热的症状可见于发热、肠系膜淋巴结炎、障碍性进食困难等多种疾病情况。
由于无食积相关诊断,更缺乏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此只能采取常规对症治疗,治标不治本,病情控制不佳,所以小儿食积的西药疗效不太理想。
大多数小儿食积发热只要节制饮食,加强锻炼,合适穿衣,即可解决,可不药而愈,算不上病。
稍微严重一点的,还可通过中药药浴、灌肠、捏脊、拔罐、针灸等中医治疗,轻松搞定。
中医对食积发热的治疗不仅有理论,还有方法,且历史悠久,无论是推拿、放血等外治法,还是中药方剂等内治法,均对食积发热有显著疗效。
小儿食积的内因
小儿处于迅速发育的生长阶段,新陈代谢功能旺盛,所以对水谷精微(营养物质)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需要足够强大的脾胃运化功能才可与之协调。
但是小儿脾胃娇弱,其形态结构都未发育成熟,运化功能弱也就在所难免。
这就形成了机体对脾的需求过大而实际上脾胃功能又不给力,出现“脾常不足”
的情况,饮食稍微不节制,就容易伤脾胃,常因消化不良导致积食。
据现在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发现,我们的胃在婴儿时期是水平的,开始行走后才逐渐变为垂直。
而且,新生儿时期的胃只能容纳30~60mL的食物,随着年龄逐渐增大,l岁宝宝的胃就能容纳250~300mL的食物,到了5岁,可以容纳700~850mL食物,成年以后,胃则可容纳2000mL以上。
婴幼儿时期,胃的平滑肌尚未发育完善,贲门和胃底部肌肉较松弛,容易呕吐和溢乳。
加上,小儿胃液分泌不足,肝与胰腺分泌的消化液也不足,且消化酶的活性较低,分泌不稳定,特别容易发生消化不良。
另外,小儿肠道菌群尚未建立完全,一不小心可能失调,也容易消化不良。
所以,小儿消化系统发育的不完善,脾胃功能滞后于小儿发育需求,是小儿容易发生积食的内在原因。
小儿食积的外因
小儿乳食不节,家长喂养不当,以及调护不周,都是小儿积食的导火线。
(1)小儿饮食不节
“饮食自倍,脾胃乃伤”
。
暴饮暴食或过量饮食,会使脾胃超负荷运载,导致食积。
现代饮食色香味美,诱人垂涎。
小儿的自制力差,脾胃又弱,碰到喜欢的饮食很难不多吃多饮,碰到不喜欢的食物可能连碰都不碰,就有可能饥一顿饱一顿;更多的时候是玩疯了,到饭点了还没有回家,即便在家也停不下来去吃饭,等玩累了早过饭点了,客观造成进食不规律。
而胃的工作时间和胃液的分泌则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破坏了胃肠道正常的“作息状态”
,就会影响胃肠的消化能力,从而引起消化不良,甚至引发胃病。
另外,很多孩子喜欢边吃饭边看电视,注意力全在电视上,根本不在食物上,这会大大降低食物对大脑的刺激,导致消化液的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弱。
进餐时胃肠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来保证消化吸收,而看电视时大脑同样需要较多的血供,于是流向胃肠道的血液就不得不分出一部分供应大脑,从而使流向胃肠道的血液减少,最终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和消化能力。
大量的血液不在胃肠而在大脑,这当然会影响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和对营养的吸收。
(2)家长喂养不当
现在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吃的绝对管够,不怕吃不饱,就怕不吃了。
然而,家长养育孩子的知识绝对不够,很多家长“爱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