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则是人类在上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也是人类一天里的饮食节奏。
中国人认为,一日之中,白昼为阳,夜晚为阴。
午前为阳中之阳,阳气生发,消化能力最强,所以早餐可以吃饱。
午后为阳中之阴,阳气开始收敛,消化力没有早上好,所以午餐不要吃太多,晚餐就要少吃了,让腹中空虚一些。
清代养生家对此的解释是:“午前为生气,午后为死气。”
人类必须顺应自然规律
四季气候交替,春夏阳气旺盛,万物生机盎然,应尽量少食温燥的动物,故春夏之际忌狗肉、少羊肉;秋季气候干燥,万物肃杀,常出现口干舌燥、流鼻血,这时候就应该少吃辛辣食物;冬季严寒,应少吃甘寒伤胃的食物。
而且要特别注意“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
,因春季属肝,肝气本盛,食肝使肝气更旺,恐肝木乘脾土,影响消化,所以春季不宜食肝。
夏季属心,秋季属肺,冬季属肾,则这些脏器的禁忌以此类推,不同季节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了然于胸。
还有,“人不得夜食。
又云夜勿过醉饱,食勿精思,为劳苦事,有损余,虚损人。
常须日在巳时食讫,则不须饮酒,终身无干呕。”
这可是长寿君孙真人说的,虽然拗口,其意可见。
说得通俗些,就是“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
现代研究也证明,晚饭吃得过多或者吃夜宵,对人体健康有损无益。
可见,寿命都是从嘴里省出来的。
夏天不能贪凉
有些孩子一到秋天就容易拉肚子,都是正常吃,正常穿,没着凉,没感冒,可孩子每年一入秋就开始腹泻,家长百思不得其解。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孙思邈就在《摄养枕中方》中告诉世人,夏天贪吃冷食,到了秋天就容易拉肚子。
只是说得有点拗口:“入秋节变生多诸暴下,皆由涉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
。
所谓“暴下”
,就是急性腹泻。
三、五味调和:酸甜苦辣,人生百味!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黄帝内经·素问》
总的来说,食物有五种基本味道,即酸、苦、甘、辛、咸。
中国古代先贤发现了食物的五味与人体五脏存在对应的关系,而且认识到“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
:
酸走筋、泻肝补肺,收心之缓,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
咸走血、泻肺补心,润肾之燥,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
辛走气、泻脾补肝,散肺之气逆,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
苦走骨、泻心补肾,燥脾之湿,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甘走肉、泻肾补脾,缓肝之急,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这是因为,味道不同,作用亦不同。
酸味有敛汗、止汗、止泻、涩精、收缩小便等作用,如乌梅、山楂、山茱萸、石榴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