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司马迁是龙门人,自幼受到家庭的熏陶和良好的教育,对文史星卜之学有浓厚的兴趣。
他非常好学深思,曾师事著名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等,博通天文历法、诸子百家。
当初,在董仲舒向汉武帝上书三纲五常的时候,司马迁就对董仲舒的对答钦佩不已,一心想跟从他学习。
于是,在下朝的时候,司马迁便追了上去,向走在前面的董仲舒施礼道:“董老先生,请受小生一拜,您刚才的对答真是太了不起了。”
这时的董仲舒不认识司马迁,有大臣介绍说:“他是太史公司马谈的儿子,太史公常把他带到殿下旁听。”
司马迁说:“听说董老先生特别苦学,曾经三年没有进过花园。”
董仲舒听了司马迁的话后,不禁大笑起来,说道:“是啊,确实是有三年时间不曾离开书房去光顾花园。
司马迁,你欣赏我的什么观点呀?”
司马迁回答说:“我推崇您的大一统。”
董仲舒又是一阵笑,说:“好,小小的年纪就如此有眼力,真不愧是太史公的儿子。”
从此,司马迁便跟随董仲舒学习了。
有一次,在董仲舒的家里,董仲舒在给司马迁讲《春秋》。
司马迁便问道:“老师请赐教,《春秋》的大义是什么?”
这时,董仲舒放下手里的书简,对司马迁说道:“要知道《春秋》的大义,首先要知道孔子作《春秋》的时代背景和写作动机。”
说着便站了起来,走到窗口,看着窗外树下的落叶,想到孔子晚年著《春秋》时的落寞,接着说,“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王室衰落、诸侯称霸、礼崩乐坏的时代,那个时候,臣僭君,子弑父,可谓君不君,臣不臣,朝纲不张,礼义不明,所以……”
司马迁眨了眨眼说:“所以,孔子作《春秋》以正礼义、明视听。”
“说得对。
所以孔子作《春秋》是为了拨乱反正。”
不久之后,司马谈又带着司马迁乘车前往孔安国府上拜师。
路上,司马谈向儿子介绍:“孔安国是长安赫赫有名的儒学大师,他精通《尚书》,他是孔子的第十一世孙。
他学的《尚书》是从曲阜孔子故居的夹墙里发现的。
因为是用古文写的,所以又叫《古文尚书》。”
“噢,父亲,《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有什么不同?”
“比今文《尚书》多16篇,现在孔安国老先生已经把它译成今天通行的隶书了,你要向他学的就是今文《尚书》。”
司马迁兴奋地说:“父亲,孔安国真了不起。”
到了孔安国府上,孔安国看过司马迁问道:“在家都学了些什么?”
这时,司马迁的父亲说道:“犬子在家,就读于家乡的书院,主要学的《诗经》《论语》《周礼》,到长安后,又拜师于董夫子学完了《春秋》《左传》,现在想深造《尚书》。”
孔安国对司马迁说:“看来小公子崇尚正义,《尚书》是讲为政治国的书,你感兴趣吗?”
小司马迁回道:“禀先生,《尚书》我已初学,略知一二,《书》是史官的临政记录,《书》记先王之事,长于政。”
这时,孔安国用手摸了摸雪白的胡须,点了点头,对司马谈说:“太史公,令公子将来恐怕是经国之才呀。
老夫就收下这个弟子了。”
从此,司马迁便向京城里一位又一位的高师求教。
元朔三年(前126年),20岁的司马迁为了“网罗天下放佚旧闻”
,进行了一次全国性漫游。
他南游江淮,登会稽山,访问大禹陵,又去楚地,攀九嶷山,浮舟沅水、湘水之上,再北上齐鲁,观孔子遗风,在孟子故乡邹县峄山观看古老的乡射之礼……每到一处,必求访当地父老,搜集史事,了解风俗,考察山川。
这次漫游,不仅使司马迁搜集到了许多宝贵的史料,而且使他深刻地认识了社会,为他以后著史奠定了重要基础。
回到长安后,汉武帝对这个广阔博识、学问丰富的青年人十分重视,任命他为郎中。
后来,他的父亲司马谈因为未能跟随汉武帝参加泰山封禅大礼而忧郁成病,临终前他难过地对司马迁说:“我死以后,你必为太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