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多了,现在确实有所体会。
这使我想起住处门口卖水果的老大爷。
每晚返回时都要买些水果,问完价,拿了俩苹果,放上秤。
老大爷看着秤上少得可怜的水果,保持手悬空状定格三秒钟,用浓重的京片子说道:就俩?我不好意思地解释道:就我一人,吃不了那么多。
次日,再买,一个大桃。
老大爷再次保持手悬空状定格三秒钟,说:就一?我再次不好意思地解释说:我明儿再买。
老大爷边收钞票边说:嘿哟,你可真行儿。
语气逗极了。
老大爷继续说:嘿,看五毛钱能补个苹果不!
(看秤)哎哟,不能够,这得一块五!
画面和语气再次极具动画感。
北京人有点儿较真,这种较真有时候真的很可爱,比如问路。
老北京人总是特把人当事儿,路指得可细了,还加上各种建议:地铁站呐,南边向西转,您上哪儿去啊,哦,那儿啊,坐地铁不如公交呐,您就在这前头向东转,向北过那天桥儿,走那坐X路,到Y站下来往西走走就到啦!
您要赶地铁怎么着还得转趟车,多麻烦,您说是不。
老同学请吃涮火锅,我习惯性地用漏勺装肉放进火锅里涮,在南京土生土长的老同学说,你涮得真讲究啊。
我不解,老同学解释说,她刚到北京时,也用在南京惯用的方法一勺一勺地涮肉,却发现这样做根本“抢”
不到肉,因为北京人涮肉很奔放,他们直接把肉倒进锅里,然后海吃。
我向她男友锅前看去,发现果然一盘肉已经全进了锅,遂笑感慨之:南方到底是婉约派啊!
北京,有味儿,但我在北京时总感觉有些压抑。
大概是习惯了生活在二线城市,在一线大城市里总觉得拥挤,没有存在感,过去在上海旅行时亦有同感。
一望无际的人潮、密密麻麻的写字楼、拥挤的道路,让我头皮发麻。
和北京无数的上班族一样,我每日早出晚归,早上和白领们一起挤地铁出行,开始一天的行走;晚上再与下班的人们一起挤着地铁回家,跟着密集的人流进进出出,被活活推进地铁,挤压到没有丝毫缝隙,不扶栏杆也完全倒不下去。
朋友提醒我说,南京地铁到了上下班高峰期也是一样的状况,让我不由得庆幸自己过去上班只需乘坐非主干道的公交车。
晚上八九点路过国贸时,附近的写字楼仍是灯火通明,不知有多少人下班后还在办公桌前奋战。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某日乘公车返回住处,见一公交站台前下班的白领们排着长队候车,一眼望去看不到尾。
我无意中瞥了一眼,心想,队伍可真长。
随着汽车前行,心里开始咯噔,勾起脑袋注视着长队,没到尾……还没到尾,怎么还没看到尾……我的身子不自觉地半站起身,努力向队尾处望去。
终于,汽车行驶到了队伍的尾端,仍有刚下班的白领不断加入行列。
我猜测或许是前往郊区的公车吧,但以排队人数来看,站在队尾的人几时才能搭上回家的车呢?
我并非为了逃避什么才出门旅行,单纯是因为对世界充满好奇,想停下来,走出来看一看。
但在北京的八天里,让我开始理解那些身在一线城市却总梦想着逃离大都市去远方旅行的上班族们。
每天看着那密集的不留缝隙的人群、车辆、写字楼,我恨不得立刻插上翅膀远走高飞。
人生,不是只有办公室;工作,不是只有写字楼;世界,不是只有北上广,然而,青春和**却在这三者之间消逝殆尽,你真的能如此淡定吗?
我怀念起在呼伦贝尔的日子,怀念那里纯净的蓝天白云和淳朴的生活,怀念起恩和的旅馆老板一家——木屋宽敞明亮,生活悠然,静谧,健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