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生态的影响,美国政治和外交常常走一步退三步。
艾森豪威尔结束了杜鲁门的朝鲜战争,却给越南战争开了口子——他给吴庭艳写了一封让人想入非非的信,肯尼迪就以这封信为由发动了越南战争;约翰逊本想从越南撤军,结果派到越南的部队达到顶峰;尼克松以积极反共进入美国的政治舞台,他上台却石破天惊地跑到北京,和毛主席兴致勃勃地谈论“右派”
问题。
进入21世纪,第一位美国总统小布什把十几万军队派到中亚去打反恐战争,第二位总统奥巴马执政后却撤回了军队,甚至连“体面的和平”
也不要。
然而奥巴马也是“拧巴”
的,他从中东撤军的同时,又调动最先进的武装力量剑指东亚,天知道下届总统会不会以收拾奥巴马烂摊子的承诺而当选。
4
不要耻笑美国的“拧巴”
,因为中国也有同样的纠结。
一方面,我们拒绝承认美国是世界的领导者;另一方面,与美国平分秋色的愿望让我们孤枕难眠。
一方面,我们认为美国的理想有点乌托邦;另一方面,我们相信正是这些乌托邦的理想引领着科技和思想的进步。
一方面,美国总统被舆论拷问时我们喜欢冷眼旁观;另一方面,当美国总统离开白宫时,我们又乐于参与到是非功过的讨论之中。
这种纠结常常让我们无所适从。
马丁·路德·金带领25万人和平游行到首都争取黑人民权时,我们保持沉默。
可是当他被暗杀后,毛主席亲笔写下《关于支持黑人民权运动的宣言》,我们也到处传颂他那句“我有一个梦想”
的宣言;尼克松总统突破禁忌历史性地访问中国时,我们视他为英雄,可是他因为“水门丑闻”
被迫下台时,我们痛感悲伤而美国人民却兴高采烈的欢庆胜利;我们奉比尔·盖茨为美国英雄,但是却沮丧地发现世界首富的道路难以复制,因为只有根植于美国的土壤,才会有比尔·盖茨的成功;当我们全力以赴地支持美国在全球的反恐战争时,美国却联合我们的邻居日本与韩国不断地敲打我们的战略大后方。
这就是中美两国制度与文化差异的现实写照,也是这种差异带来的现实困境。
这种难以克服的差异性把中美两国打造成蒙着眼睛的狮子,互相警惕地打量对方,互相试探对方的敌意。
于是就有了约瑟夫·奈的那句享誉世界的名言:如果你把中国看成朋友,中国有50%的可能成为朋友;如果你把中国视为敌人,中国一定会成为美国的敌人。
如果任由差异性发展,如果华盛顿和中国不肯摘去蒙在眼睛上的黑布,约瑟夫·奈的预言就有自我实现的可能。
实际上,制度本身并无优劣之分。
任何一种制度只要能够全面发展,经常不断地回应时代的新要求,它就是一个足够稳健的制度。
制度有瑕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抱残守缺;制度被质疑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墨守成规。
西方谚语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中国古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就是这个道理。
怎样才能借鉴“流水不腐”
的哲学让政治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呢?美国开国者设计了选举制度。
每两年,各州选举众议员;每四年全国选举总统;每六年,各州选举参议员。
在比较完备的选举制度下,任何一个政党——无论是否执政——都不敢视权利为自己的专利,因为这会让它丧失日常政治斗争的能力,丧失自我牺牲的精神,从而失去战斗性。
美国占主要地位的两个政党虽然组织松散,但是在保持战斗性和自我牺牲精神上从来不敢松懈,这种危机感催生了独具特色的选举文化。
本书用了一定的篇幅讲述美国的选举,既有总统选举中跌宕起伏的明争暗斗,也有议员选举中尔虞我诈的幕后较量。
作者相信,体味美国的选举文化,体味故事主角的辛酸苦辣,是认知美国政治制度的另外一种途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