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北京某心理援助中心反馈,影片上映一周内,热线来电量增加370%,许多来电者都说:“我看了《普通人》,第一次觉得,原来我的痛苦也有人懂。”
一所重点高中因此开设“倾听课”
,鼓励学生每周写下一封“给世界的信”
,并轮流在班会上朗读。
一位家长感慨:“以前总嫌孩子话多,现在才发现,他们一直等着有人听。”
更令人动容的是,那位曾三年未出门的抑郁症患者再次发来邮件。
这一次,他附上一张照片:阳光洒在阳台上,他坐在轮椅里,手里捧着一本书,脸上带着淡淡的笑。
文字只有一句:
>“我开始写东西了。
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看,但我想试试。
因为你说过,存在就够了。”
林浩然打印了这张照片,贴在剪辑室的墙上。
下面写着:“致每一位不敢开口的人。”
项目推进顺利,但挑战依旧存在。
某日,一家主流电视台邀请林浩然参加访谈节目,主题本为“现实题材的崛起”
。
可录制中途,主持人突然转向:“林导,您强调真实,可是否考虑过,过度渲染苦难会引发观众焦虑?有些人觉得,看您的电影太累,不如刷短视频轻松。”
现场气氛瞬间紧张。
林浩然沉默片刻,反问:“请问,如果我们连呈现真实的勇气都没有,那娱乐的意义又是什么?难道艺术的责任不是照亮黑暗,而是帮人们逃避光明吗?”
主持人语塞。
他继续说道:“我不否认轻松作品的价值,但请允许有些电影,是为了那些说不出话的人而拍的。
累?是的,因为它触碰了我们共同回避的痛。
可正因为累,才说明它真的碰到了伤口。
而治愈的第一步,从来不是假装没事。”
全场寂静数秒,随即爆发出热烈掌声。
这段视频迅速传播,成为网络热梗:“你说电影太沉重?那是因为你活得足够轻。”
风波未平,新的机遇已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来邀请,《普通人》将作为“全球人文影像代表作”
参展巴黎青年电影节。
组委会特别注明:“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影片本身,更是它引发的社会运动。”
出发前夜,全体主创再聚首。
地点仍是那所南方小镇的祠堂。
月光如水,洒在石阶上。
大家席地而坐,喝着自酿的米酒,聊着过去,也谈未来。
许兰忽然提起:“其实我一直有个秘密没说。
我妈临终前,给我写了封信。
她说,‘兰兰,妈妈这辈子最大的遗憾,不是没成名,是没有让更多像我这样的人被看见。
如果你有一天能站在光里,请一定记得拉一把还在暗处的姐妹。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