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有人说,是不是这条路不该修?”
林浩然脱下雨衣,抖落水珠,直视对方:“你们问过孩子们吗?”
没人回答。
他转身走向帐篷外的泥地,弯腰捡起一块被雨水泡发的作业本残页,上面还能辨认出一行铅笔字:“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摄影师,拍下天黑以后的世界。”
“这不是一条路的问题。”
他缓缓开口,“是我们愿不愿意相信,有些光,值得冒风雨去守护。”
当晚,救援队通过红外信号找到了小云。
她躲在观测点下方的岩穴里,怀里紧紧护着那台放映机,脸上满是泥水,却笑着说:“老师,我把昨天拍的星空存好了,一格都没丢。”
林浩然蹲下来抱住她,一句话没说,只是用力抱了抱。
两天后,修复工程重启。
这一次,不再是施工队单方面推进,而是全村动员。
老人搬石块,妇女煮姜汤,孩子们自发组成“光影巡逻队”
,轮流守在易塌方路段插警示旗。
林浩然架起摄像机,记录下这一切。
镜头里,一位七十多岁的傈僳族奶奶背着竹篓走过泥泞,里面装的是她从自家猪圈刨出来的干土,用来垫路基。
有人劝她别累着,她摆摆手:“我孙子说,以后晚上能自己走路上学。
我不识字,但我听得懂这句话。”
他把这段命名为《泥土的誓言》,并决定将其作为《山的孩子与桥》冬章的开场。
与此同时,“声音驿站”
后台涌入大量新留言。
有匿名用户写道:“我也曾想放弃。
看到他们冒雨修路,我想,或许我也该试着回家看看父母。”
另一条来自新疆某监狱:“我是玛依拉同监室的人。
她说你教会她写信。
我也想试试,可以吗?”
林浩然批复:“每一个声音都欢迎。
只需记住:你说的不是忏悔,是活着的证据。”
一周后,全面复工。
新的设计方案出炉:在受损路段加建排水涵洞,并增设应急广播桩,由孩子们轮流播报天气预警。
小云主动请缨担任首任“声音守护员”
,每天傍晚准时上线,用普通话和傈僳语双语播报:“今天没有雨,星星出来了,请放心回家。”
她的声音清亮,穿过山谷,像一把温柔的刀,劈开寂静。
林浩然把这一刻录了下来,却没有放进正片。
他知道,有些胜利不需要观众,只需要存在。
回到喀什后,他收到一封特殊邮件??国家图书馆来函,提出永久收藏“回音计划”
全部原始档案,并设立专题展厅,名为《沉默者的证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