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听觉正义”
成为热门课题。
更有学者指出:该项目揭示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事实??在中国广袤的基层社会,存在着庞大的“无声表达者”
,他们不缺故事,只缺通道。
受此启发,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启动“千校声网”
工程,计划三年内在一千所乡村学校建立标准化录音教室;邮政系统推出“语音明信片”
服务,用户可用手机录制祝福,打印成二维码贴纸随信寄出;甚至连12345市民热线都增设了“倾诉专席”
,专门接听情绪压抑者的无诉求通话。
变化悄然渗透进日常生活。
某天,北京地铁站一位老人突发心脏病倒地。
急救人员赶到前,围观群众自发围成人墙,其中一人掏出手机录音并大声说:“大爷您坚持住!
我们现在就开始给您讲故事!”
随即播放一段《三国演义》选段。
事后医生坦言:“这种心理干预,有时比药物起效更快。”
而在南方某监狱,服刑人员家属探视结束时,不再只是挥手告别。
许多人会站在门口录音亭前,录下一句话:“等你回来。”
这些音频会被封装进特制卡片,随月度生活包送达监舍。
一名狱警感慨:“自从有了这个,自伤事件下降了七成。”
林浩然始终关注着这一切,但他最关心的,仍是最初的那个问题:**谁在听?**
为此,他亲自带队回访早期参与者。
在贵州山村,他见到了那个曾对着灯柱喊“你好,光明”
的小男孩。
如今已是五年级学生,成绩优异。
家里墙上贴满奖状,床头却始终放着那盏旧路灯模型。
“我还记得第一次点亮它的感觉。”
男孩笑着说,“就像黑暗里有人回应我。”
在新疆康复中心,苏日娜已能流畅表达。
她报名参加了“盲耳剧团”
的编剧培训,提交的第一个剧本名为《风知道》??讲述一个失语女孩如何通过聆听自然找回声音的故事。
林浩然问她:“为什么写这个?”
“因为我也曾以为,不说出来就不会痛。”
她望着窗外杏花纷飞,“但现在我知道,痛说出来,才真的过去了。”
春天再度降临喀什,老院里的“梦想灯”
又多了十几盏。
每一盏都藏着一段未完成的愿望:想学画画的,想当医生的,想回家看看妈妈的……唯有角落那盏灰色小灯依旧熄灭,标签上的字迹却被悄悄改成了:“留给下一个找到声音的人。”
某个黄昏,林浩然独自坐在凉亭里整理U盘资料。
突然,系统提示收到一条匿名上传音频,来源未知,地点模糊定位在西北戈壁地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