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傍晚
夕阳西下,夜色渐起。
祁讳和景恬从电影院里出来,一脸的难受之色。
他们看了一个下午的电影,但……万万没想到,这些电影全是的烂片!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这电影一看就是歌曲改...
雪落在北京的第七天,林浩然站在国家档案馆地下三层的恒温库房里,指尖轻轻拂过一卷泛黄的胶片盒。
编号:XJ-1975-04-23。
标签上写着:“兰新线K387段施工影像资料(残)”
。
他屏住呼吸,将胶片交予修复专家老陈。
三小时后,一段尘封四十八年的画面在暗室银幕上缓缓展开。
风沙正猛,镜头晃动,一群身穿粗布工装的工人正推着钢轨前行。
背景是尚未打通的山体,标语牌上写着“争分夺秒,为祖国铺路”
。
突然,画面一颤,对准了隧道口??一个瘦削的身影背着炸药包往里走,头盔歪斜,脸上沾着泥灰,却回头冲镜头笑了笑。
那笑容太熟悉了,林浩然心头猛地一缩。
是马占奎。
镜头只停留了不到五秒,随即被剧烈晃动取代,有人惊叫,远处传来轰鸣。
画面最后定格在塌方瞬间:巨石滚落,烟尘冲天,摄影机摔在地上,影像戛然而止。
“这段胶片……是从周志明私人收藏中移交过来的。”
老陈低声说,“当年官方记录全部销毁,这是唯一幸存的原始影像。”
林浩然盯着屏幕上那张模糊却鲜活的脸,喉咙发紧。
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在打捞名字,更是在对抗一场系统性的遗忘。
那些被抹去的细节、被代称的死亡、被封存的影像,都是历史有意无意的沉默。
当晚,他调出“寻亲之声”
数据库,重新梳理所有与兰新线相关的案例。
一条不起眼的留言引起了他的注意:
【林老师您好,我是甘肃武威人,父亲叫李长根,1974年修铁路时失踪。
家里只收到一张“因病离队”
的通知单,可我母亲说,我爸身体好得很,连感冒都少。
后来听老乡提过一句,说是K380附近有个“不能说的洞”
,埋了好几个人。
我不敢信,也不敢问,但我想知道真相。
】
林浩然立刻联系当地民政部门,却发现该区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被划为军事管制区,至今未解禁。
他辗转找到一位退休地质勘探员,对方听完后沉默良久,才低声说出一句话:“K380不是事故点,是‘牺牲点’。
那时候工期压得太紧,有些伤员抬不下来,就……集体封洞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