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只要能把这个概念立住,后续推进就有依据。”
林浩然望着窗外渐融的积雪,忽然道:“你还记得三年前我们在甘肃采访那位东乡族老铁匠吗?他一边打刀一边唱《穆斯林迁徙记》,说这是爷爷教他的,再不唱就没人会了。
我们录完走的时候,他追出来问:你们真的会放给别人听吗?”
“记得。”
赵明远笑了,“后来那段音频进了西北民大附小的音乐课,去年儿童节演出,一群小学生用东乡语合唱改编版,他还特意来看,坐在台下直抹眼泪。”
“所以别怕他们质疑。”
林浩然转过身,目光坚定,“我们不是在颠覆什么,只是让那些本该被听见的声音,重新回到阳光下。”
一周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举行了全国首个“母语日”
公开课。
教室里坐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教研员和媒体记者。
主讲老师是一位满族青年,她先用东北官话讲了一个关于萨满祭鼓的传说,再切换成满语吟诵其中的关键段落。
学生们分成小组,尝试用拼音记录听到的音节,并猜测含义。
一个男孩举手说:“老师,我觉得‘buda’这个词像‘鼓’,因为它发音很重,像敲木头。”
全班哄笑,气氛轻松而热烈。
直播信号同步传到了新疆伊犁的一间牧民帐篷里。
其其格抱着牛皮琴,和十几个孩子围坐在一台老旧笔记本前观看。
当画面中响起断续却不失韵味的满语发音时,一个小女孩突然跳起来:“我们也试试!”
于是,帐篷里响起了生涩却认真的蒙古语朗读声。
他们读的是巴特尔老人留下的《成吉思汗东征记》第一章,每人轮流一句。
其其格一边纠正发音,一边用手机录了下来,准备上传至“语言方舟”
共享平台。
与此同时,在浙江丽水,那位阿尔茨海默症老教师的儿子也做了一件令人动容的事。
他在父亲去世后,整理出全部未标注的《处州鼓词》录音,主动联系项目组,请求协助建立“个人语言遗产数字纪念馆”
。
技术人员利用AI语音重建技术,不仅还原了缺失的唱段,还生成了一个虚拟语音模型,可以模拟老人的声音继续讲述故事。
“我爸最后几个月,连我都不认识了。”
他在邮件中写道,“但他还能一字不差地唱完《忠烈传》第三回。
那一刻我才明白,有些记忆藏得比大脑更深,它们住在语言里。”
林浩然看完邮件,久久未语。
当晚,他在项目日志中新增一条记录:
>“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人格的容器。
>当一个人的身体逐渐崩塌,唯有母语仍可能完整站立。
>我们保存的不只是音轨,而是灵魂的指纹。”
春天再次降临之际,“乐器之声”
子项目迎来重大突破。
团队联合中科院声学所,成功研发出“古音重构引擎”
,可通过残存乐器实物的材质振动频率,逆向推导出原始音色与演奏技法。
首批测试对象是赫哲族口簧??一种仅存三件实物的微型乐器,曾被认为无法复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