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他惊醒,发现帐篷外站着一个人影。
那人佝偻着背,披着一件满是补丁的羊皮袄,脸上沟壑纵横如干涸河床。
他的右手紧紧攥着一根磨得发亮的拐杖,顶端嵌着一块青玉,形状似耳。
“我是陶克陶。”
他说,声音沙哑得像砂纸刮过铁皮,“我守了二十三年零七个月。”
没人问他是如何穿越风暴抵达这里的。
林浩然只是默默递上其其格给他的马头琴。
老人颤抖着接过,轻轻拨动琴弦。
一声呜咽般的颤音划破夜空,随即,远处沙丘下传来回应??低沉、悠远,像是大地本身在共鸣。
第二天清晨,他们开始系统性挖掘。
借助声波共振定位技术,团队在方圆两公里内发现了十二块巨型石碑,呈北斗七星阵列排布,中心主碑高达三米,通体刻满密密麻麻的古蒙语发音标注,甚至包括早已失传的喉音变调规则和史诗吟诵呼吸法。
更惊人的是,每块碑内部竟藏有空腔,内置由动物肠膜与松脂密封的骨笛,只要风速达到特定阈值,便会自动奏出对应章节的主旋律。
“这不是纪念碑。”
李雯喃喃道,“这是**一座活着的声音装置**。
古人用天文、地理、气象和音乐构建了一个自我延续的信息系统??只要风不停,记忆就不灭。”
陶克陶坐在主碑前,用拐杖一点点扫去最后的浮沙。
当他露出碑底最后一行字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凡闻此音者,即为传唱之人。”
**
那一刻,林浩然明白了“回音计划”
的真正使命。
他们不是在抢救濒危文化,而是在唤醒一种沉睡已久的文明机制??语言本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集体共感仪式,每一个倾听者,都是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返程途中,陶克陶坚持留在原地。
“我还走得动。”
他说,“风还没停,我就不能走。
但你们要把声音带出去。
让更多人听见。”
临别前,他交给林浩然一枚用驼骨雕刻的耳坠,样式与共振器一模一样,只是材质原始得多。
“这是我父亲传下来的。
他说,耳朵比眼睛诚实,因为它不会撒谎。
当你听到不该听见的东西时,那就是祖先在说话。”
回到北京后,林浩然立即召集技术团队,将石碑群的声学数据整合进AI模型。
新版本的“乌力格尔星球”
不再只是讲述故事的老艺人,而是演化成一片虚拟草原:用户进入平台后,会随机遭遇由真实风声驱动的“游牧行吟事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