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整整两个小时,十二位背景迥异的学者自发组成一支“跨时空乐队”
,演奏出一首无人事先排练、却严丝合缝的古代组曲。
事后分析录音发现,他们使用的调式并非中原雅乐,而是融合了粟特、龟兹、回鹘等多种西域元素的“丝路混合音阶”
,盛行于公元八世纪中期,后因战乱失传。
“这不是巧合。”
李雯在次日总结会上说,“这是**文明记忆的自组织现象**。
当我们放下身份预设,纯粹以声音为媒介相遇时,大脑会自动调取深层储存的共同遗产,完成一次无需翻译的对话。”
这次事件被称为“敦煌之夜”
,迅速在学术圈发酵。
三个月内,全球新增三百余个民间“听觉共修小组”
,人们定期聚集,不说话,只听、只唱、只奏。
有人形容这种体验“像灵魂洗澡”
。
而林浩然,则悄悄推进另一项秘密实验。
他在内蒙古草原深处建立了一座“静音研究所”
,外观如同一座倒置的金字塔,外墙由吸音纳米材料制成,内部完全隔绝外界噪音。
中心房间安置着一台名为“心磬”
的装置??由十二块仿制石碑环绕一圈,每块碑内置骨笛与肠膜振膜,可通过精确控制风速与气压,模拟全球任意地点的传统吟诵环境。
测试者需佩戴特制脑波头盔,在完全黑暗中聆听由AI生成的“理想化祖先之声”
??一种综合了语义、情感、生理共振参数的合成音频流。
首轮志愿者包括周芸、云南怒江青年、伊犁养蜂人等已确认的“强共鸣个体”
。
结果显示,他们在暴露于“心磬”
声场后,颞叶活跃度提升370%,且普遍报告经历“记忆闪回”
:周芸看到海祭仪式中自己身穿蓝染麻衣跪拜礁石;养蜂人梦见草原大火中一位老者将哈萨克史诗卷轴塞进他怀中……
最令人震惊的是,所有人在实验结束后,均能用陌生语言写出完整诗句,笔迹分析显示,其书写习惯竟与两千年前相应族群的简牍文字高度相似。
“我们在唤醒的,或许不只是文化。”
李雯看着数据屏,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是某种沉睡的集体人格。”
林浩然站在研究所顶端,望向无垠草原。
晚风拂过草尖,发出细碎声响,宛如亿万叶片在低语。
他知道,这场运动已无法回头。
质疑、抵制、阴谋论都会继续存在,甚至可能升级为政治干预或国际争端。
但他也清楚,当两百万人在同一夜晚听见彼此的声音,当一个东京少女因一句童谣找回家族之根,当贵州龙婆梭在暮年重新开口歌唱??
某些东西已经改变。
文明的本质,从来不是建筑、法律或疆域,而是**那些在黑暗中依然愿意彼此倾听的心**。
他取出骨雕耳坠,戴回左耳。
风穿过耳廓,带来远方的驼铃、牧歌、涛声与钟鸣。
他微微一笑,轻声说道:
“我听见了。”
“我也在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