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其核心在于“法”
字,即效法、遵循“自然”
之中所蕴含的客观规律与变化趋势。
运用到武学搏杀之中,便是要深刻洞悉并遵循一些基本的“自然之理”
:人体发力的力学规律(筋骨结构如何协同运作能爆发出最大力量?力量的传导路径如何?)、运动中的平衡规律(重心转移与稳定性的关系?)、受伤时的生理规律(哪些部位是要害?何种打击会造成何种效果?)。
还要理解不同招式在不同情境下(如空间狭小、地面湿滑、以寡敌众)所必然引发的因果链条(力的相互作用、角度的微妙变化、虚实的瞬间转换)。
如此,出手便不再是依赖蛮力的硬撼或拘泥于固定套路的刻板反应,而是基于对这些内在“规律”
的深刻把握,在电光石火间做出的、最符合当前情境的、阻力最小而效果最大的选择。
如同庖丁解牛,目无全牛,并非看不见牛,而是因为深谙牛之肌理骨架、韧带关节的天然结构(自然规律),故能游刃有余,以无厚入有间。
他的搏杀,也当追求此种境界——看清对手的“肌理骨架”
(力量运行模式、习惯弱点),从而寻隙而入,一击奏效。
最后,他重新审视“以柔克刚”
。
他明白,这绝非简单的退让、闪避或示弱。
水,至柔至弱,却终能穿石蚀金,非因其力大,而在其持久与善于寻找缝隙;气,无形无质,却能聚散无常,摧垮坚城,非因其形固,而在其渗透与无孔不入。
这里的“柔”
,更应理解为一种极致的“适应性”
、“渗透性”
和“韧性”
。
在搏杀中,并非要与对手排山倒海般的刚猛之力进行正面、硬碰硬的对抗,那是以卵击石。
而是要通过精妙到毫巅的身法移动、微小角度的调整、对时机精准到刹那的拿捏,去引导、分化、偏转、消耗对方汹涌而来的力量,如同柔韧的柳条随风摆动,看似被动,实则巧妙地化解了狂风的绝大部分压力,保全自身,待风势(对手力道)衰竭或风向(对手重心、节奏)出现紊乱破绽的瞬间,再集中自身力量于一点,发出精准而致命的一击,如同绵绵细雨持续渗透最终使堤坝崩溃,或如针尖刺破气囊。
这需要的是对力量流动方向的极致敏感和自身结构(无论是身体姿态还是内息运转)在面对冲击时保持“柔而不弱”
、“韧而不折”
的极高稳定态。
这正是他那式“泥鳅脱身”
和“借力打力”
雏形所追求的理想效果,只是以往更多依赖生死关头的本能反应和几分运气,如今,则有了清晰的理论支撑和明确的提升方向——“柔”
是方法和策略,“克刚”
才是最终目的,核心在于对“力”
的洞察与掌控。
思路一旦贯通,便如江河汇入大海,以往许多模糊的感悟、百思不得其解的关窍、以及在实战中偶现灵光却无法把握的微妙状态,此刻纷纷找到了理论的锚点与提升的路径。
他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搏杀,尽管狠辣有效,但更多停留在“术”
的层面——是特定环境下逼出的本能反应、磨练出的实用技巧和危急时刻的急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