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就在这时,萧山快步走进院子。
他手里攥着卷名册,纸页边缘被翻得毛糙,还沾着几点墨渍——是昨天记工匠名字时,指尖蹭到未干的墨,又蹭到纸上的。
“安国君,这是刚整理好的鲁国工家名单!”
他走到曹复面前,递名册时手指还蹭了下纸边,连忙往后缩了缩。
目光扫过学宫蒙尘的匾额,随口问道:“您在和孔大人说学宫的事?刚才在门口,好像听见说要请百家来讲课?”
曹复接过名册,指尖划过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字。
有的字歪歪扭扭,有的旁边画了小圆圈——不用问,定是萧山标出来的好手艺人。
“正好,你也听听。”
他把扩建学宫、邀百家来讲学的想法说了一遍。
萧山听完,一拍大腿,声音都高了八度,唾沫星子差点溅到曹复衣襟上:“太好了!
安国君,我正琢磨着整合鲁国工家呢!”
“自打工家先辈走了,工家就拆成了鲁、宋两派。
咱们鲁国的工家,那叫一个散!”
萧山指着名册上一个画圈的名字,指尖都在颤,“你做你的铁器,打铁的火候藏着掖着;我做我的木工,刨子的技巧捂得严严实实,互相防着跟防贼似的。”
他顿了顿,语气更急,连额角的青筋都露出来了:“你再看宋国的工家,抱成一团!
改良的弩机比咱们快半拍,守城的器械也比咱们结实,不就是因为他们肯共享技术?”
“现在安城工坊恢复了,尼山关还有大把工匠闲着。
您又是鲁国工正,工家的本事您最精,改良的器械没人比得过——从卞邑到尼山关,哪样军工不是您牵头弄的?”
萧山往前凑了凑,眼神亮得很,“正好借着这机会,把鲁国各地的工家都聚起来,让他们派代表来安城。
共享技术,一起改器械,把鲁国工家重新拧成一股绳!
以后跟宋国比,咱们也能抬着头!”
曹复点头,心里嘀咕:这可不就是现代说的行业协会?把散沙聚成块,既能整合资源,又能让工匠有归属感,技术才能往前赶。
他翻着名册,嘴角不自觉扬起来:“主意好,但有一条得记死——工家不能沾任何政治派别,得有自己的组织。”
他抬头看向萧山,眼神沉了沉:“孔子先生说‘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让工家做非官方的技术组织,工匠们得有话语权,他们的技术建议,不管是官府还是工坊,都得认真听。
不能让他们变成谁家的工具,丢了‘以技安身’的本分。”
“那学宫这边……让工匠去讲课,合适吗?”
孔玉突然插话,往前凑了半步,语气里带着犹豫。
他攥了攥袖口,显然在纠结——在儒家眼里,工匠终究是“百工之流”
,登不上学宫的讲台。
“怎么不合适?”
曹复立刻接话,拿起名册翻到最后一页,指着眼熟的几个名字,“让工家派些老手去学宫,不用教核心技艺,就教点基础的算术、度量、器物原理。
得让学生们知道,手艺不是‘奇技淫巧’,是能造城、能守城、能让百姓有饭吃的真本事,也是安邦定国的根基。”
他想起现代的职业教育,心里又嘀咕:战国人总觉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看不起工匠。
正好借着学宫扭扭这观念,技术普及了,才能有更多改良的可能,总不能靠几个老工匠闷头琢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