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如果我们不改变视点,仍然坚持立足于“生”
来探讨“死”
,那么我们的思想永远只能停留在“生”
的延长线上。
再说,人们在谈论“死”
的世界时,提出的不过是推论和假说。
将踏上死后世界的旅程,描述为身穿朝拜时用的白色衣装、手持木杖、颈挂六文钱串渡过奈何桥……统统不过是我们站在“生”
的延长线上搬用人间的一套而已。
在理论物理学中,如果一种新的假说得不到实证性的证明,就会被抹去。
而关于死后世界的假说,除非出现奇迹,否则根本不会得到实证性证明,但诸种假说反倒都留存下来,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巧妙地融入各种传说和神话故事中。
不论发展到什么时代,人都会立足于“生”
的本位来忖度“死”
的世界,层出不穷地构筑关于死后世界的思想。
特别是许多学者,坚持认为人的智慧可以解释一切,他们不了解真实的情形,却一味执着于感性的“生”
的世界。
以战后活跃一时的现代诗人为例,他们拼命挣扎也没逃出虚无之境的根本原因,恐怕就是他们过度执着于“生”
而无法如实面对“死”
。
现今社会,信息泛滥,很多艺术家衡量生命的尺度,全部局限于他们等身的著作中,根本原因可能就是他们不敢正视“死”
,仅仅站在“生”
的角度看世界。
宫泽贤治却克服了这个局限,他用一种超越以人为本位的衡量尺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作为一位科学家、佛教信徒和诗人,宫泽贤治说:“所谓‘我’这个现象,就是一种基于假设的有机交流电灯的一丝蓝色的灯光。”
“所谓四维空间的感觉,就是给静态的艺术加入流动的因素。”
他说到四维空间,就好像曾亲自往返过一样。
宫泽贤治的作品优于常人之处,在于他既着眼微观世界又观照宏观世界。
当我们追随他的视线去看微生物世界时,转瞬之间,他又把我们的目光引向太阳系、银河系甚至整个宇宙,而在下一个瞬间,又转移到基本粒子世界。
他那双眼睛就像自动变焦镜头一样,在微观与宏观之间自由转换。
就像《般若心经》(3)中描述的观自在菩萨那样,宫泽贤治拥有一双能自在观察世间的眼睛。
只要能够转移视点,思考问题的心就会产生关怀。
所谓关怀就是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
宫泽贤治在《永诀的早晨》一诗中,几乎是把自己和快要死去的妹妹登志子合而为一,完全从他妹妹的感受去看世界。
那首脍炙人口的《风雨无阻》,通篇表达的是对所有人的关怀。
宫泽贤治的童话《夜鹰之星》中,当夜鹰感知到小飞虫也是一条生命,并产生关怀之情时,就变成了一颗星星。
宫泽贤治对世间任何生命都充满关怀,他拒绝肉食,只吃素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