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就在这时,宇会宫中央的全息投影设备突然启动,淡蓝色的因微子群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迅速聚合成原星的立体模型——模型比例精确到1:,能清晰看到原星表面的每一处细节。
原星模型上,白色的云层正按照原星真实的大气环流规律缓慢移动,赤道附近的信风带云层呈条带状分布,两极的极地东风带云层则围绕极点旋转;蓝色的海洋里,能看到微弱的洋流纹路,赤道暖流、秘鲁寒流等着名洋流的走向一目了然,甚至能看到微小的“船只”
在海洋上移动——那是按照原星货轮1:比例缩小的模型,船体上还印着原星航运公司的标志,船只沿着真实的航线缓慢航行,像在演绎原星的海上贸易图景。
米凡抬手指向全息模型,语气坚定而有力:“每颗星球都有自己的呼吸节奏。
就像原星,它自转的速度每经过一万年,就会慢上零点零零三秒——这个变化微小到需要用原子钟才能精确测量,人类在原星生活了几百万年,直到发明高精度计时设备后才发现这个规律。
但就是这个微小的变化,却在悄然影响着原星的昼夜长短:恐龙时代的一天只有二十三小时,那时的太阳升起和落下都比现在早半小时;而现在,原星的一天已经变成了二十四小时,未来还会继续变长。
这就像人类的心跳,每次心跳的间隙会延长一纳秒(十亿分之一秒),这不是生命的衰老,而是生命在根据宇宙的节律调整自己的共鸣频率,就像我们听到喜欢的音乐时,会不自觉地跟着节奏调整呼吸一样。”
说话时,他的眼神里满是对原星的深情,手指轻轻抚摸着讲台表面的纹路——那纹路是用原星的橡木制成的,表面还保留着树木的年轮,每一圈年轮都记录着原星的一个年份,他的指尖划过年轮,像是在触摸原星亿万年的岁月。
突然,他俯身按住讲台左侧的凹槽,那凹槽的形状与他手掌的轮廓完美贴合,仿佛是为他量身定制的——凹槽内侧用激光雕刻着微小的星图图案,图案是原星北半球的冬季星空,猎户座、金牛座等星座的位置精准无误。
随着他手掌的按压,凹槽里那些深浅不一的刻痕中,立刻渗出褐色的土壤——那是他少年时从原星故乡的院子里收集的土壤样本,当年他离开原星时,特意用密封的特质玻璃瓶装好,瓶身上用钢笔写着“故乡的土”
四个小字,字迹虽已有些褪色,却依旧清晰。
土壤刚接触空气,就散发出原星特有的气息——混着腐殖质的潮湿气息、矿物质的淡淡腥味,还有青草腐烂后的清新味道,那味道瞬间让在场的原星文明代表想起了自己的故乡。
仔细观察还能发现,土壤里裹着一粒银色的胶囊,那是他十五岁时埋下的时间胶囊,胶囊用原星研发的“抗腐蚀合金”
制成,能在极端环境下保存千年之久。
胶囊缓缓打开,里面装着他童年时最爱的玩具——一个铁皮青蛙,青蛙的表面已经有些生锈,却依旧能弹出跳动;还有一封叠得整齐的信,信纸是原星的信纸,上面用铅笔写着他当年的愿望:“我要去宇宙寻找原星的同伴,告诉他们,原星是一颗美丽的蓝色星球。”
就在这时,胶囊里的小麦种子突然飘到全息场中,在因微子的作用下开始萌芽——嫩芽是淡绿色的,顶端还顶着淡黄色的种皮,晶莹的露珠挂在芽尖,随着嫩芽的生长慢慢滚动,最后滴落在全息原星模型的陆地上。
更神奇的是,小麦根系生长的轨迹,与米凡推导的“星球更新周期公式”
曲线完美重合,根系的分叉点对应公式的拐点,根系的长度对应公式的数值,像种子在跟着科学公式“生长”
。
米凡看着这一幕,眼神柔和下来:“当年我就是在故乡的院子里,看着外婆种小麦,观察到种子根系的生长轨迹,突然发现它和星球轨道的形状惊人相似,这才找到了推导公式的灵感。”
,!
全息场中,小麦根须的数量恰好等于原星大陆板块的数量,一共是七大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大洋洲板块,每个板块的形状都与真实大陆完全一致,欧亚板块的广阔、太平洋板块的狭长都清晰可见,甚至能看到板块边缘的俯冲带和生长边界。
每条根须的生长速度也经过精准设定,对应着板块运动的真实速率——欧亚板块每年移动两厘米,太平洋板块每年移动十厘米,这个速度虽然缓慢,却在亿万年的时间里塑造着原星的地形:喜马拉雅山脉就是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每年还在以零点三厘米的速度升高;东非大裂谷则是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形成的,未来可能会形成新的海洋。
而且这份土壤的酸碱度与原星的中性土壤完全相同,ph值精确到70,像土壤在固执地保持着故乡的“酸碱平衡”
——这种土壤适合大多数植物生长,米凡小时候就在外婆家的院子里用这种土种过西红柿,结出的果实酸甜多汁,是他记忆里最深刻的味道。
土壤里的微生物种类也与原星表层土壤中的常见微生物完全一致,通过终端的显微观测功能,能看到放线菌、芽孢杆菌等五十八种菌株在土壤里活动:放线菌在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释放出养分;芽孢杆菌在固定空气中的氮元素,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像土壤里带着原星微生物的“生命群落”
,默默维持着土壤的肥力,也维持着原星生命的循环。
就在米凡讲述时,艾薇德的终端突然发出尖锐的蜂鸣声,频率是两千赫兹——这个频率的声音能瞬间刺激人的听觉神经,让人从专注状态中惊醒,集中注意力。
蜂鸣响起的同时,舒美丽之前在终端程序里植入的逻辑陷阱被触发——这个陷阱是她与米凡提前花了两天时间设计的,通过在终端的“霍金预言时间轴”
程序里设置隐藏代码,当艾薇德试图调取某段特定数据时,就会触发陷阱。
紧接着,霍金观测设备的盲区数据突然显现在全息模型的边缘,数据用淡红色标注,与其他蓝色、绿色的数据形成鲜明对比,像在白色的纸上画了一道醒目的红线,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之前被忽略的信息。
更关键的是,那些一直被艾薇德质疑“不存在”
的暗物质尾迹,此刻正以米凡发现的“Ω轨迹”
环绕在全息原星模型周围——暗物质尾迹本身是透明的,只有在因微子照射下才会显形,像宇宙中隐形的“河流”
,尾迹里还能看到微小的暗物质粒子在缓慢移动,粒子闪烁着极淡的银光,每秒钟闪烁三次,与原星的脉搏频率一致。
米凡指着暗物质尾迹,声音提高了几分:“Ω轨迹是暗物质的血管,它像原星的河流滋养两岸生命一样,滋养着整个星系的运转——没有暗物质尾迹的引力牵引,星系里的恒星会像散沙一样四处飘散,无法形成稳定的星系结构。”
他伸手在全息原星模型上轻轻一划,原星的虚影瞬间从中间分开,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因微子流动轨迹——那些因微子像无数蓝色的萤火虫,在原星内部穿梭,有的从地核流向地幔,有的从大气层飞向宇宙,无数光点拖着淡蓝色的轨迹飞向远方,光点的颜色会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渐变深,从最初的浅蓝,到离开大气层后的天蓝,再到进入宇宙后的深蓝,最后融入宇宙的黑暗中,像一场永不落幕的“星光迁徙”
。
“小科学思维总在单行道上找路标,他们只盯着眼前的观测数据,比如只看到原星的自转变化,却看不到这种变化与宇宙背景辐射的关联;只看到恒星的运动,却看不到暗物质的牵引。
他们看不到宇宙的整体联系,而宇宙早把完整的地图画在了星图背面——就像恐龙灭绝时,小行星带的陨星不仅撞击了原星,还在陨石中留下了特殊的同位素标记,那些同位素的衰变周期,恰好标注了哺乳动物诞生的时间坐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