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穿过刘官镇,我并没有立即返回,而是心血来潮,顺着一条路况尚可的县级公路,继续往北探索。
地图显示,相邻的板桥镇距离县城更远,大约有二十五六公里。
然而,当车辆驶入板桥镇地界时,我不由得微微一愣。
这里的平坦程度,竟然丝毫不亚于刘官镇,甚至视野更加开阔!
大片大片的农田向远处延伸,其间点缀着村落,地势平缓,几乎看不到什么像样的丘陵。
镇集区的规模看起来也不小,房屋布局虽然不如刘官镇那般“欣欣向荣”
地乱建,但也显得规整而充满生活气息。
“奇怪……”
我下意识地放缓了车速,心中升起一个巨大的疑问,“为什么当初县里选择将工业园区放在距离县城18公里、还需要穿越部分丘陵的刘官镇,而不是这个同样平坦、看起来发展空间更大的板桥镇呢?而且,现在的河清县城,本身也处在一个狭小的河谷里,历史上为什么会选择在这里建城?”
这个发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我将车停在路边一处不碍事的地方,拿出手机,开始查阅一些零散的历史资料和地方志记载,结合自己之前看过的一些材料,逐渐拼凑出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河清县的历史,远比想象的要悠久。
现在的县城所在地,在古代是云河下游一个重要的水路码头和物资集散地。
在公路、铁路尚未出现的漫长岁月里,水路是绝对的交通命脉。
县城依托云河航运之便,逐渐发展成为区域中心,聚集了人口和行政机构。
这种历史惯性是强大的,即便后来陆路交通发展,县治也从未迁移。
而刘官镇,虽然在古代交通地位不如县城,但在建国后,尤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
时期,曾短暂布局过一些小型工业企业(虽然后来大多搬迁或改制),留下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和初步的基础设施,以及一批有经验的产业工人。
更重要的是,在早期规划论证时,刘官镇距离县城相对更近,与县城的经济联系、人员往来本就比板桥镇紧密得多,依托县城进行园区配套建设的成本和难度相对较低。
从“辐射县城”
、“产城融合”
的角度看,当初选择刘官镇有其历史路径依赖和现实考量。
反观板桥镇,虽然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但在历史上长期以农业为主,缺乏工业基因。
它距离县城更远,在过去交通不便的年代,几乎算是相对独立的区域单元,与县城的关联度较弱。
在前期规划时,可能更多地被定位为“农业重镇”
或“生态涵养区”
,从“集中力量办大事”
、“优先发展条件成熟区域”
的惯性思维出发,它被排除在工业园区的首选之外,也就不难理解了。
历史的偶然选择,加上不同时期发展政策的路径依赖,共同塑造了今天的格局。
很多时候,一个地方的发展走向,并非完全由最优的地理条件决定,而是历史、政治、经济甚至某些关键人物意志复杂博弈的结果。
:()选调生的宦海生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