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巴桑局长安排的地方并非什么高档星级酒店,而是一家藏在老城区巷深处的、口碑极佳的传统藏餐馆。
包厢布置得极具藏族风情,色彩浓烈而温暖。
落座后,精美的藏式菜肴一道道端上:肥瘦相间、烤得外焦里嫩的藏香猪肋排,肉质紧实、汤汁醇厚的红焖牦牛蹄,香甜软糯的人参果八宝饭,以及热气腾腾、奶香四溢的酥油茶和酸甜开胃的牦牛酸奶。
席间,气氛融洽。
巴桑局长热情地介绍着每一道菜的来历和特色,展现了藏族同胞的好客。
姚导的话不多,但偶尔几句关于摄影构图和光线运用的点评,都让林墨受益匪浅,感觉像是上了一堂大师课。
姚导再次提及林墨的视频,特别提到了他在云措村拍摄周雯医生出诊时的跟拍手法,以及捕捉格桑阿妈泪水的那个瞬间:“那种克制的、近乎旁观却又充满人文关怀的镜头语言,非常高级。
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真实的力量,而不是刻意摆拍出来的感动。”
林墨虚心听着,也坦诚地交流了自己的一些拍摄心得,主要是关于如何与被拍摄对象建立信任,让他们在镜头前呈现最自然的状态。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巴桑局长因为有公务先行告辞,嘱咐姚导和林墨好好聊,安排周到。
饭后,姚导直接将林墨带到了他们剧组下榻的、位于布达拉宫附近的一家安静酒店。
在一间临时改造成的会议室里,姚导团队的核心成员——执行导演、资深摄像、编剧、后期指导等五六个人已经等候在那里。
姚导简单介绍了林墨,然后直接进入正题,开始讨论第二天的拍摄计划和整体构思。
团队成员都是业内精英,思路活跃,提出了不少常规的拍摄方案,比如重点拍摄战士们的日常训练、巡逻执勤、学习生活等。
林墨认真听着,起初有些拘谨,但随着讨论深入,他也渐渐放开了。
他结合自己长期直播形成的、对观众心理和即时反馈的敏锐感知,提出了几点想法:“姚导,各位老师,我觉得除了记录战士们‘硬’的一面——训练、巡逻的艰苦,是不是可以更多关注他们‘软’的细节?比如,他们休息时会不会想念家人?有没有偷偷写日记?和一起戍边的战友之间,有没有特别感人的小故事?甚至他们和军犬、和驻地附近的小动物之间的互动?这些细节可能更贴近人心。”
他顿了顿,又说:“还有,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些对比?比如,极寒天气下站岗的艰辛,与换岗后喝到一碗热汤时那个满足表情的对比;年轻战士想家偷偷抹眼泪,与面对镜头时强装坚强的对比。
这种反差,或许更能体现他们的不易和可爱。”
“另外,”
林墨想起了云措村的经历,“我们或许还可以引入驻地周边老百姓的视角。
战士们守护的不仅是国土,也是身后的万家灯火。
当地藏族同胞是怎么看待这些解放军的?他们的评价,可能比任何旁白都更有力量。”
林墨的发言没有太多专业术语,却角度新颖,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情感温度,一下子打开了大家的思路。
会议室里原本有些程式化的讨论氛围变得热烈起来。
编剧老师连连点头:“小林这个‘软细节’和‘群众视角’提得太好了!
这能让片子立刻‘活’起来,避免成为单纯的事迹汇报!”
姚高义导演一直安静地听着,手指轻轻敲着桌面,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最后总结道:“看来我们这次真是请对专家了。
林墨带来的这种来自民间、来自一线的鲜活视角,正是我们这部纪录片最需要的‘药引子’。
好,就按这个方向调整!
明天一早,出发去军区!”
会议结束,众人各自回房准备。
姚导送林墨到房间门口,拍了拍他的肩膀,意味深长地说:“林墨,保持你这份敏锐和真诚。
这次拍摄,我相信会因为你而变得不同。”
:()确诊绝症后,我成了旅行区顶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