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不同的是所游历空间的差异,身化水族偏重在魂游水中动物世界,而又被捕猎遭到屠戮肢解被摆上餐桌的过程,及其感受。
所游空间场合不同,却共同体现了“人生如梦”
与轮回转世综合一处的倾向。
中古汉译佛经中经常描写一些射猎者(猎师)因前世杀戮动物过多而今生受报的故事,不过华化的叙事则往往也体现在“现世报”
。
不过,明清小说中冥报的执行者不再是冥吏,而就是受害的水族代表鼋精,显得更富有戏剧性和“同态复仇”
的意味。
其三,是关于大鼋巨龟贪食、咬住食物至死不放性情的总结,往往以生动的鼋捕虎故事出之,明代笔记《五杂俎》记载:“仪真人有网而得鼋者,系其足,置豕圈中,将烹之。
入夜,有虎入圈,以为豕也,搏之,为鼋所啮,至死不放,虎创甚而伏。
比明,众至,格杀虎,以鼋为有功,放之于江焉。”
[13]鼋的生命力十分强韧,这一点也为人们所注意到,《五杂俎》卷九还写:“杀鼋,割肉悬桁间,见无人便自垂至地,闻人声即缩,鼋肉刲尽而留肠属于首,数日不死,乌攫之反为所啮,南人无食之者,乃子公以为异味,何也?广陵沙岸上有水牛偃曝,一鼋大如席,闯出水际,潜往牛所,牛觉,亟起环行,出其后,奋角觝之,鼋即翻身仰卧,不能复起,为滨江人击杀之。
古有相传水牛杀蛟,当不虚也。”
此类传说,肯定有着确切的现实根据。
至于王同轨《耳谈》卷十三《鼋啮虎》的故事,与上述传闻似有明显的同源性:“池州江上有人钓得巨鼋。
闭之猪圈中,以待明发宰杀。
而其地有虎,往已眈眈其猪。
是夜来,以为猪也,伸足爪入搏之,鼋啮其足。
虎吼,鼋缩首益坚。
至明,人群来杀虎。
因念为民除害,实鼋之功,遂纵鼋浮江上去。”
因此,巨鼋有个非常形象的绰号,叫做“水老虎”
,甚至超出了中原地域之外,如越南阮氏《异闻杂录》载:
鼋,俗谓之“水老虎”
,以其能噬人也。
广东清远县有所谓清远峡者,水极深,相传中有大鼋。
曾有人夜深在船边大便,鼋突起啮之,连人拖去,故相戒客舟夜行不可近水大小便,谓鼋见人阴囊如光明如水晶球,即探首啮之也。
近唐姓某赴职,有经此,舟泊岸。
唐见岸旁有大石,凸出水尺许,因踞其上,四顾良久,复登岸,足甫离石,石忽浮水去,视之一大鼋也。
书此,俾经过其地者,知所儆戒焉。
在明清大鼋叙事中,巨鼋最为活跃的水域是长江下游的镇江一带,具有生态地理根据,因而《聊斋志异》张老相公钓巨鼋故事发生地选择在此,绝非偶然。
巨鼋形象的妖魔化,成为水中恶兽的代表之一较早进入到明代神怪小说中,也属情理中事:
天师道:“尊神在江上有甚么大功?”
宗一舍人说道:“小神在金山脚下建立一功。”
天师道:“甚么一功?”
舍人道:“金山脚下有一个老鼋,这鼋却不是等闲之辈,他原是真武老爷座下龟、蛇二将**而生者。
蛇父、龟母生下他来,又不是个人形,又不是个物形,只是弹丸黑子之大,一点血珠儿。
年深日久,长成一个鼋,贪着天下第一泉,故此住在金山脚下。
前此之时,修行学好,每听金山寺中的长老呼唤,叫一声‘老鼋’,即时浮出水面上,或投以馒首,或投以果食,口受之而去。
呼之则来,叱之则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