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始未以为信,其后至长汀,遇一丐者,亦是疾,而观者甚众。
因教之使服雷丸,丐折谢曰:‘某贫无他技,所求衣食于人者,惟借此耳。
’”
其下冯梦龙评曰:“应声虫,本病也。
而丐者以为衣食之资,死而不悔,又安知世间功名富贵,达人不以为应声虫乎?噫!
衣食误人,肯服雷丸者鲜矣。”
[10]虽说是疗治良方,但遇到了以腹中应声虫表演为生计的乞丐,还偏偏就是要当心,不能服用此药,否则一旦病愈这人就失去了生活资本。
南宋洪迈《夷坚志》采集的传闻,则是如此奇病,遇到了一个具有生态经验的博物者解决了:“永州通判厅军员毛景,得奇疾,每语,喉中辄有物作声相应。
有道人教令学诵《本草》药名,至‘蓝’而默然。
遂取蓝,捩汁饮之。
少顷,呕出肉块,长二寸馀,人形悉具。
……予记前书载应声虫因服雷丸而止,与此相类。”
[11]还说有人亲眼见到了此病的痊愈过程。
谢肇淛《五杂俎》卷五则把“闻声”
之后“不应”
与“闭口瞑目”
的两个故事并叙,注意到其共同性就是畏惧克星:“有患应声虫者,人教以读《本草》,至雷丸独不应,遂以主方投之,立差。
又有生面疮者,诸药饲之俱下咽,至贝母则闭口瞑目,乃捩(扭转)而灌之,遂结痂云。”
明人姚福《青溪暇笔》则称:“成化壬辰(1472年)三月,鹰扬卫巡捕官捉一僧人,领一男子,可十七八,腹中能语。
人问之,腹中应答,可怪。
及观医书治奇疾方:有人腹中有物作声,随人言语,谓之‘应声虫’,当服雷丸自愈。
则知乃疾也,非怪也。”
[12]
这种“物有所制”
的经验泛化,与“接触巫术”
的原始思维联系,就出现了古代中医药常用的那些偏方。
如《东坡志林》卷三《记与欧公语》转述的欧阳文忠公尝言:
有患疾者,医问其得疾之由,曰:“乘船遇风,惊而得之。”
医取多年柁牙,为柁工手汗所渍处,刮末,杂丹砂、苻神之流,饮之而愈。
今《本草》注,《别药性论》云:“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
文忠(欧阳修)因言:医以意用药多此比;初似儿戏,然或有验,殆未易致诘也。
予因谓公:“以笔墨烧灰饮学者,当治昏惰耶?推而广之,则饮伯夷之盥水,可以疗贪;食比干之馂馀,可以已佞;舐樊哙之盾,可以治怯;嗅西子之珥,可以疗恶疾矣。”
公遂大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