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大片地区的许多物种已经灭绝,物种的总量急剧减少。
人类的行为——无论通过有意的猎杀,还是通过定居地的扩大和清除野地的过程——都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全世界的各种生态系统。
许多物种已经死掉,永远也不可能被替代;其他的则可能永远也不能从损失中恢复过来。
人类的行为留下了一个耗干了的世界。”
[14]我们捧读古代大鼋故事,仿佛又沉浸在那水域宽广、水质良好的生态体系中,希望巨鼋这类较大的水族生物还能长期伴随着人类。
[1]袁枚:《子不语》卷二十一《搜河都尉》,第412—413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笔记小说大观》第十八册,第100页,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影印)。
[3]《笔记小说大观》第十八册,第380—381页,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影印)。
[4]《笔记小说大观》第十八册,第397页,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影印)。
[5]曼陀罗室主人:《观音菩萨传奇》第四十回《钓金鳌解除苦难,归南海结束全书》,第195—196页,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90。
[6]《笔记小说大观》第二十二册,第372页,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4(影印)。
[7]朱梅叔:《埋忧集》卷七《上智潭鼋》,第148—149页,长沙,岳麓书社,1985。
[8]李庆辰:《醉茶志怪》卷二《鼋精》,第75—76页,济南,齐鲁书社,1988。
[9]钱泳:《履园丛话》卷十四《食鳖食鼋》,第365—366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自中古汉译佛经叙事起,大鼋、大龟、大鳖等在文学叙述上经常具有互相置换的功能。
季羡林先生《〈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一文指出,佛经中屡屡提到的“龟王”
,就启发了小说《西游记》:“《西游记》第99回通天河里的老鼋不就是这里的大龟吗?其间的渊源关系非常明确,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
见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第133—13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不过,较之龟、鳖,鼋进入叙事中似乎要稍晚一些,梁代僧旻、宝唱等《经律异相》称“海中有二千五百国。
百八十国食五谷。
二千三百二十国食鱼鳖鼋”
;“具足水中虫蠡鼋鼍鱼鳖悉蒙其味”
等,称鼋都是与别的水族一起,唐宋之后才渐渐多起来。
[11]钱泳:《履园丛话》卷十四《锦江巨龟》,第377—378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
[12]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六回《遇强梁义女怀德,遭大厄灵鱼报恩》,第165—166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3][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第9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
[14][英]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王毅、张学广译,第21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