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9]
勇士斗牛,的确是一种独到的单位观念史、叙事传统的延续,成为民国武侠小说中人物成长模式常见关目之一。
而在多如过江之鲫的明清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中,牛怪也往往被叙述成幻化为牛的敌方将领,也是秉承着牛文化的传统。
牛怪常常不是被彻底消灭,而多以被收服而成为结局。
《说唐三传》写矮将秦汉为了解救窦仙童,大战红脸、黑脸二将,红脸的变了火牛,能口中喷火;黑脸的变一水牛“口喷大水,顷刻波浪滔天”
,最后还是黄花圣母到场,命金甲天神,手执降龙杵,收服火牛,另一天神银河水将则把水牛穿了鼻孔,随水带走。
[10]
因而在华夏中原这样的农耕社会中,有时牛就被当成是人的化身,这可不是骇人听闻。
道光年间王培荀《乡园忆旧录》载:
淄川村民某,两足牛蹄,有力。
每春秋与牛共耕;冬以小车运炭八百斤,不履不袜。
尝睡道侧,有人远而望之,一大花牛;近视,乃某也。
[11]
在佛经文学及佛教“六道轮回”
等观念影响下,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中有一个历久弥存的“睡显真形”
母题,百谈不厌地重复着英雄人物如何在未发迹时,就在沉睡、并不自知的情况下显露出虎、龙等形象,从而让一些慧眼识英雄的幸运者能事先窥见出英雄的未来,及时果断地资助英雄早日走出命运的低谷[12]。
而在类似的思维模式下,也有了大力者本为牛之化身的传闻,这也有着某种暗示性。
武侠少年自幼以抱牛——家里养的不断长大的牛,来练就大力,于是少年就伴随着牛的成长而成长,更是民国小说家的创造。
还珠楼主《拳王》第二回《踏刀断索,老武师强冲恶饯;举牛过顶,小英雄苦练神功》写主人公郝金标之子郝济,生来力大,从四五岁起,便经父母诱导他练武功,一见生下小牛,爱如珍宝。
那牛日久也成习惯,由他抱出抱进。
不久父亲还指点他具体的抱法:“改抱为举,教练出一条聪明的牛,非但好玩,也许还有别的用处。
你如能够一天不断,无论多忙,每日举了这条牛来去三四次,走得越远越好……”
乃父是“想借每日抱牛出放,练那金刚神力”
。
小说第七回《暑夜杯觞谈往事,廿年薪胆痛深仇》写,他的学武“根基”
先后得到了前辈内行单鸢、平辈良友法勤的首肯:
忽然看出你资质极好,小小年纪,业已练成极大力气,……正与此老独门金刚神力初步功夫相合,不过这类功夫讲究由渐而进,发挥人身固有的本能,先由举重,逐渐增加,使力气一天大似一天,你那每日举牛过顶,捧出捧进,由小牛变成大牛,逐渐成长,每日勤习,一毫也不间断,体力也随同增加的方法,正与焦老前辈所传相合。
你一则体力强健,本质先好,加以从小便得家传,由十来岁起,便以恒心毅力,日夜好几次,把一条牛由小而大,捧抱出进,不时举在手里,随意戏弄。
人的双手最是巧妙,非但和心思一样越用越灵,并还因为持久不懈,自然而然增加出它的能力,连形态都要变过。
你自己还不觉得,只看你两条手臂,比常人先长得多,已快过膝,手也比别人宽大,手指更长,就知道了。
这还是内外武功兼用,并非专用蛮力,周身筋骨全都凝练,肌肉坚实,不是内行,除手臂长大外,别的还不易看出,否则手脚还要粗大。
我师兄弟一二十人,像你这一双手臂,先就找不出第二个,一经高明传授,不久便可成功。
你人不曾入门,先就练就这好根柢,和未雕刻的宝玉一样,如何能与你比?二位师长不看你是块极好材料,也不会这么看重了。
[13]
充分注意到生命体的某种适应性,是在伴随着其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养成的。
这当是武侠小说“成长母题”
中的一个难得的佳构。
踵随上述,金庸《射雕英雄传》第二十九回《黑沼隐女》写郭靖拥有大力的显示,也是借助于与牛力相烘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