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条就记载:“先祖方伯公为河南按察使时,周王府有驯虎,日惟啖豆腐数斤。
猛虎如此,何异驺虞!”
而这类能讲猛虎当成家畜豢养的生态理想,也相传在一些偏远地区不仅有所实施,而且简直就是成功的驯养“畜力”
的农事话语的叙述,实际上这也是由捕猎到驯养的一系列过程:
耕田黔多山,重峦深谷间时有虎迹。
山居之农善捕虎,捕必生致之,以术豢养使之驯,能代耕牛之役。
捕时,多设陷阱,诱以饵,使入。
既得虎,缚其足而柙之,日按时投以食,食多谷类,稍杂以肉。
虎初不欲食,饥甚,始稍稍食之。
积数日,如其力已疲,乃以铁锤敲其牙,去之务尽,复剪伐其爪,使平贴如牛蹄。
遂缓其缚,而柙则如故。
日仍按时给以食,久之渐习,而食有加。
察其状,至食尽若有馀求,别故弛柙门而纵之。
虎既去,不三日,必复来,盖爪牙既去,不能攫获他兽;即攫获,亦不能啖食也。
农见虎之复至也,初不与以食,虎摇尾乞怜,乃以索系其颈,以曩食食之。
惟就食之地无定所,或屋前,或屋后,或屋左,或屋右。
锡(赐)虎以名,每食,辄指置食方向,呼而与之。
久之,虎与人习,解人意,偶训之以简语,则状若倾听,意若领会,前后左右各知其方。
苟执名而呼之曰:“某,来前!”
虎即趋而进;曰:“退后!”
虎即慑而退,左之右之,固无不宜之矣。
于是架之以犂,使习耕,初犹须人之董率也,继惟坐而叱使之,无不如命。
且力强而性奋,无牛之惰,有牛之功,故农不畏之而转喜之也。
日之夕矣,牛羊下来,耕虎杂其中,于于偕行,牛羊与虎,固耦俱无猜也。
[6]
对这一驯养过程的描述,仿佛又让人们回到了那驯养野牛、野马的蛮荒时代。
没有理由怀疑虎的智力,因为从现今马戏团的驯兽表演的情况看,这一驯虎故事,体现的民俗记忆,应当还是真实可信的。
而这符合农耕民族生态理想的驯虎实践,可能有夸张的理想化成分,但也不排除曾经有过的类似的努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如此人兽和谐生态理想的叙事,又是一反人兽对立、人与猛兽互为宿敌的态度,具有深刻的反文化意义。
而同时,这又是古代农耕民族实用化、务实精神的民俗话语。
[1]刘勇强:《历史与文本的共生互动——以“水贼占妻(女)型”
和“万里寻亲型”
为中心》,《文学遗产》,2000(3)。
[2]朱一玄、刘毓忱:《儒林外史资料汇编》,第394页,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3]草亭老人:《娱目醒心编》卷一《走天涯克全子孝,感异梦始获亲骸》第二回,第10—1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烟霞主人编述:《跻云楼》第二回《探慈母林内拾金囊》,第224—225页,沈阳,辽沈书社,1992。
[5]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卷八《虎狼》,第43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徐珂:《清稗类钞》第五册《农商类·黔人豢虎》,第2271—227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