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梧桐文学】地址:https://www.wtwx.net
二、顽皮猴形象:佛经中猕猴的自然生态写照
banner"
>
利用顽皮的猴子,嬉笑怒骂地惩罚、嘲弄坏女人,是印度民间故事很有原创性的叙事母题。
印度民间故事书《故事海》就描写了猴子代为惩治骗子妓女。
说富家独子伊希婆罗婆尔曼被狡猾的妓女孙陀利母女骗取五千金币,床头金尽,遭到驱赶,其父责备鸨母耶摩耆诃婆没把儿子教导好。
于是后者训练猴子阿罗,能如数吐出事先吞下的金币。
那骗人的妓女孙陀利及其母见猴子真能吐金币,以为这是一颗化作猴子的如意珠,便用全部财富来换,而伊希婆罗婆尔曼把喂了两千金币的猴子交给这坏女人后,悄然离去,到黄金岛经商:
开始两天,孙陀利喜气洋洋,猴子每天按照她的要求吐出一千金币。
而到了第三天,猴子却连一个金币都吐不出来,孙陀利怎样哄它也没有用,只好举起拳头揍它,猴子一挨揍,愤怒地跳将起来,张牙舞爪。
孙陀利的母亲也来帮女儿揍猴子,猴子便抓破她俩的脸。
孙陀利的母亲脸上流着血,愤怒地拿起棍棒,打死了猴子。
孙陀利看到猴子死了,自己的全部财富也没有了,痛苦不堪,准备与母亲一起抛弃生命。
……孙陀利和她的母亲既破财,又破相,亲友们好不容易打消了她俩轻生的念头。
[1]
猴性之一就是急躁易怒,感觉受骗的坏女人冲动之下,却恰恰忘记了不能任性,不能用人的情感尺度、真假事理去衡量另一物种,猴的变本加厉有必然性。
如果说,这一故事启发了清代长篇小说《醒世姻缘传》的相关描写,是有理由的。
巧计使猴弃宝珠,说是国王与宫女们在宫中游戏,夫人将颈上佩戴的真珠缨络挂在树枝上,忘了取回,猕猴见了持之上了高树。
王的使者抓住了一乞儿,拷打付禁官,乞儿担心被饿死,就屈召是交给了某甲长者之子,乞儿先后又扳咬出了倡女、乐人一同入狱。
大药告王勿忧,让释放所监押者,他入宫见猴在高树,就请王呼来先前的宫人,“颈下缨络咸悉庄严,猕猴遥见取珠挂颈;大药曰:宫人起舞。
猴见亦舞。
大药曰:可并低头,猴亦低头。
珠便堕地,王见大喜,嗟其奇智,舍罪策功,重增封禄。”
[2]
上引《故事海》接下来的“叙事干预”
还有此忠告:“因此,王上啊,凡是期望吉祥幸福的人,都不迷恋妓女。
妓女心中充满狡诈,没有哪怕一丁点儿真情实意。
她们与人交往,只是为了获得钱财,就像空旷无人的树林,只有商队通过。”
印度故事谴责坏女人的阴毒本质,而中国的却对于妓女予以廉价的同情。
印度的是以恶报恶,又反过来向妓女行骗,似较为直接地启发了清初小说《醒世姻缘传》中猴子向坏女人报仇的描写。
而较早的汉译佛经故事,就有人与猴代表的兽类两性私通的。
也许,这正是人兽通婚母题的一个题材主流和表现分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